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具备着特殊的意义,其话语内涵早已超越了历史中的辛亥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却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解决的冲突:一方面几乎全盘性地去批判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却从情感与道德立场肯定辛亥革命中某些积极的因素。同时由于鲁迅个人无意或有意的选择,使他所建构的辛亥革命想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呈现出如下两大特征:一是刻意地去弱化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力;二是过度责备辛亥革命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展示了北美华文诗人的人生与情思、感性与知性,同时成就着北美华人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4.
自澳大利亚文学滥觞以降,澳大利亚作家刻画了诸多亚洲人形象,借此比照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及文化特性.作为当代澳大利亚“虚构亚洲”的中国题材小说,《长安街》从澳大利亚访客的视角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地图,刻画了诸多中国人形象.尽管《长安街》对中国的想象较之其他作品有明显的转变,但是该小说所述的中国仍然是神秘难测、充满异域色彩的“他者”.《长安街》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话语表征问题,而是作者在新时期对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所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西儿童文学资源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也正是如此,五四儿童文学在推介和展示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想象中国,"中国形象"的确立借助于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想象中国的过程的实质即五四儿童文学在与西方文化互渗中建构自我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是一个现代的神话.于此语境,文学作为"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运作和理解.本文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民族国家话语为参照,来探讨此期文学创作的女性想象问题,分析这些文学在认同思想历史的民族国家话语时,又是如何通过艺术拟构来丰富和参与该话语的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话语高涨,女性诗歌既一如历史的想象,塑造着伟大而光辉的母亲形象,又发展了“审母”和呼唤母亲人格独立的主题。但是,它们基本上还属于社会功用的想象“模式”,没有还原人类生活的多层空间,这表明新时期诗人还缺乏建构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一书,从"中国想象"的角度来解读五四儿童文学,独辟蹊径,探究了五四儿童文学参与中国新文学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实践,深化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论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历程中,民族国家想象已生发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巨大话语,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在台湾乡土文学中居于中心地位。乡土文学作家们在其创作审美活动中融注着各种各样的国家想象类型和民族认同方式,台湾乡土文学所隐含的一个基本的想象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从发韧,历经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至回归时期,民族国家想象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想象的共同体"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它凸显出民族建构的文化意识层面,却又难免削弱了政治经济维度.该理论是典型的语言与技术决定论,过分夸大印刷资本主义对于塑造民族想象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印刷媒介的接受群体,具有本质主义和理论预设倾向."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折射出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应当如何有效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后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叙述由于过分倚重话语分析,极易陷入理论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因此,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因此,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想象力: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 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 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因此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为我们提供的乡村想象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启蒙叙事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诗性叙事.乡村作为现代性话语中的"他者",满足着两种想象的需要:它既是愚昧、衰败、落后的象征,也是抵制西方文明负值、慰籍现代人情感需要的"桃花源".乡村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出于何种叙述动机以及为了达到什么样的叙述目的,因此乡村的全部复杂性在得到部分揭示的同时也显得扑朔迷离.路翎1946年发表的<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其热气弥漫的乡村体验为基础,以他一贯向生活奋力地突击的写法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幅更为芜杂、黑暗、强悍的乡村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启蒙叙事和诗性叙事的另一种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16.
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手想象     
“用手想象”这一创作方法,是当代绘画在与机器图象的竞争中,为自己找到的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代哲学思潮的身体转向为这一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它是对画家身体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的发现,是绘画向身体的转向;它珍视偶然性,拓展视觉经验,开发右脑的造型、想象和创造潜能。“用手想象”不仅对绘画艺术意义重大,而且对其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文中,对女性容貌美的描写方法多样、生动。而想象是其中重要的手法之一。想象使人们可以根据他人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包括语言或以其他物质手段所作的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在欣赏优秀的艺术品时,也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使之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作新的开掘和补充。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也需要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创造一个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大众消费文化的急骤繁荣,使社会各方面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社会转型期,这构成中国文学想象的时代前提与历史契机.这是一个实践立法的时期.由此形成两幅代表性想象图景,即文学边缘化想象图景与文学的后现代想象图景,这两幅图景各坚持既在理性的模式化与非理性的非模式化,它们各执一端但都与时无补.文学想象的时代性超越须坚持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命关联"与"时间统一".文学史证明,历史上非凡想象总是从历史纵深升起.文学想象的有效性在于其理性根据,胡塞尔称这种理性根据为"经验关联体".以大众消费文化繁荣为重要特征的社会转型使既在理性即"经验关联体"获得了被悬置的时代可能性,这为维柯所说的造成想象超越的"诗的智慧"的活跃创造了条件.既要反思于既在理性又要激发非理性的"诗的智慧",两者兼备的文学想象主体眼下尚待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外来文化压力与传统文化引力所构成的张力场中,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在进行着关于个体理想形态和社会理想形态的想象.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这两种构想的更替、排拒和纠缠中,中国文学显示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