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祖国西部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掩有天山南北,后以伊犁为中心。策妄阿拉布坦(?—1727)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僧格之子,1670年僧格被族人所杀,僧格同母弟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篡夺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并向外扩张,侵犯清朝边汛。1697年,清军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遂拥有准噶尔部,自立  相似文献   

2.
根据档案史料,乾隆朝已经知道"喀什噶尔白山之人""阿克塔哈里克"等称谓,并防范他们与白山派和卓后裔的联系。嘉庆朝则进一步认识到南疆民众中存在"黑帽""白帽"两大群体。道光以后,和卓后裔进犯南疆,清朝利用黑山派打击白山派。梳理清朝对白山、黑山派的认知过程及政策变化,有益于认识清朝对新疆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新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通过阐述策妄阿拉布坦的经历,着重分析策妄阿拉布坦的对外政策,以及产生这种政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策妄阿拉布坦侵扰西藏的原因赵天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长期以来,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17世纪初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势力逐渐强大。其后,噶尔丹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继续向邻部扩张,成为清代西北地区强大的割据...  相似文献   

5.
在瑞典隆德大学"雅林收藏品"中藏有一份1742年由喀什噶尔和卓家族黑山派首领签发的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谢赫任命书,任命书中出现的"新兴宗派",学界有"白山派"和"马明心的哲赫忍耶"两种观点。根据新近出版的一部苏非派文献提供的信息,本文试图提出此语所指的第三种可能性,即阿富汗人夏·奥里亚及其苏非教团——纳格什班底耶·穆贾迪底耶。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对新疆伊斯兰教的研究 ,可分为 4个阶段 :1 .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 ;2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研究 ;3.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伊斯兰教研究 ;4.改革开放以来的伊斯兰教研究。一、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清朝统一新疆之后 ,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卓政权 ,保持了新疆境内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 ,清政府从“修其教还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俗”的基本政策出发 ,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统一后的现状 ,对伊斯兰教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尊重各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另一方面 ,清政府又利用黑山派与白山派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周燮藩 《西域研究》2013,(1):61-69,141
本文概述了苏非主义传入新疆的早期历史.16世纪前,苏非派的活动主要以额什丁家族为主.16世纪玛哈图木·阿杂木等人入疆后,新疆伊斯兰教的历史几乎成了依禅派的传播史.由于政局混乱,苏非领袖常被统治者聘为精神导师,在扩张教团势力的同时,也卷入权力之争.和卓家族各系由争夺教权演变成为控制世俗政权的教派斗争,结果倾覆了叶尔羌汗国,导致准噶尔部入侵并进行教权政治统治,最终那些倒行逆施的和卓遭到人民的唾弃.  相似文献   

8.
<正> 清雍正元(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为了割据青藏高原,实现其“恢复先人霸业”的政治野心,遣使与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约期作乱。这一事件成为青海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其结果使清王朝加强了对青海地区的统治,亦为清朝进一步经营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清初,我国正处在多民族国家从分裂割据日益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清军东征西讨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扰,取得稳定发展全国统一的局面。 清于西北地区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引起企图维护地方封建特权的蒙古统治阶级的反抗。 和硕特部蒙古分裂成青海和西藏两大部后,青海和硕特部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欲籍宗教势力与西藏和硕特部汗王拉藏汗争夺统领整个和硕特部的领导权,未遂,欲独佔青海,1723年,于该处发生反抗清朝统一西北的叛乱。清朝为安辑西北防止战火漫延,采取全面军事部署,除在青海集中兵力进剿罗卜藏丹津外,亦调遣兵力防其窜扰西藏。 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原因、经过,史学家有一系列论著。本文据藏文、汉文,外文资料就罗卜藏丹津拥立六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和与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相勾结籍挟持所拥之达赖喇嘛以兵侵扰西藏。以及清朝遣人入藏调动藏军协力进剿卜藏丹津的经过和捍卫西藏的诸措施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旧称“塔兰奇”(准噶尔语,意为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他们陆续从南疆各地迁徒到了伊犁。“塔兰奇”人对伊犁河谷的农业开发,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准噶尔是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一部,为元代斡亦剌、明代瓦剌之后裔。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统一了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和  相似文献   

11.
“黑山派”诗人罗伯特·邓肯的“松开传统”汇聚了美国当代反学院诗人的共同呼声,“回到开放的形式”则在诗的世界中与查尔斯·奥尔森的黑山派宣言遥相呼应。作为美国二次大战后的第一个反学院诗派,黑山派对于当代美国诗坛所起的“向导”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创作实跌的社会反响(虽也不乏一些优秀的诗人),这主要应归功于奥尔森的那篇黑山派的纲领性文献一《放射体诗歌D(195O),许多诗人甚至将其与庞德一费偌罗萨的有着《旧约圣经E美誉的论文——《中国文学作为诗歌媒介油提并论,并冠以《新约圣经》的桂冠。奥尔森在这篇文章中认为:…  相似文献   

12.
和卓家族作为一种宗教势力和社会力量,在清朝前期我国新疆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其势力的兴起与衰落有力地改变着新疆地区的政治形势、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的历史进程。和卓家族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作出不少有益的成果。本文仪就笔者所接触的资料,对和卓家族势力的形成、发展及衰落的历史过程,略加论述,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马希范在位时,大兴土木、选聘十八学士,使得天策府得到最大的发展。但他死后不久,天策府即毁于兄弟夺嫡的内战中。十八学士中12人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有简略记载,其余6人的事迹于史料无征。  相似文献   

14.
许在元 《学术月刊》2023,(2):134-147
文学史奉经典批评为圭臬,由来已久。然而经典批评中不乏误导,且误导产生的负面影响甚或大于非误导信息,遂造成文学史叙述的诸多迷雾和假象。王世贞批评中三大公案:“模拟剽窃”“妄庸巨子”“晚年自悔”,出自《列朝诗集》诸书的有意误导。所谓“模拟剽窃”是将举世“递相临摹”王世贞的他人陋习移至厌恶剽窃的王世贞身上。而“妄庸巨子”说,是钱氏把归有光笔下的北方“二李”转嫁为归氏至亲王世贞;将王世贞对归有光的委婉批评,杜撰为王氏“推服”归有光,并不遗余力张扬“妄庸”说。所谓“老年自悔”,乃利用老年心态变化作文章,将王世贞后悔《卮言》“是非古今”得罪人的做法,曲解为否定早年文学观。这种被误导者还包括“七子派”“五子派”“竟陵派”一批人,以至出现明末清初扬宋贬唐之风。此后几部批评经典如《明史》《四库全书总目》《中国文学史》,推高了这一误导的影响,造成文学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由此可知,文学研究应由经典批评回归批评原典。  相似文献   

15.
黑龙 《西域研究》2007,(1):28-34
清朝平定“三藩”后,开始把精力转向准噶尔部,着手解决西北边疆问题。1682年,康熙帝派内大臣奇塔特出使准噶尔部。本文爬梳史料、详其始末,揭示此次出使意在了解准部内情,尤其是噶尔丹对清朝的态度,并说明随后清朝对准政策由“笼络、羁縻”为主到“限制、削弱”为主的调整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清朝前期,准噶尔贵族割据新疆。他们一方面承认清中央政府的统治;一方面又妄图扩展自己的势力,经常武装侵扰喀尔喀、西藏等地,有时还勾结沙俄,妄图分裂祖国。清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为祖国西部和北部其他部族的安宁,不得不对准噶尔进行武装征讨。在征讨过程中,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双方两次派人交涉议和。清朝中央政府两次和议中出使准噶尔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  相似文献   

17.
美岱召大雄宝殿后佛殿壁画的西壁下部有一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壁画,据考为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画面中的主要9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反映出了有关明清时期土默特蒙古族服饰、习俗、音乐。壁画重绘时间应晚于林丹汗时期,重绘的最大可能是旧壁画所绘的尊像是其它教派宗教领袖,作为黄教寺院供奉着他派或敌对派别宗教领袖,这点黄教是不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最初关于盐井的记载 ,始于蜀守李冰“识齐水脉 ,穿广都盐井、诸陂池”(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卓筒井” ,又名筒井 ,是宋代以来重要的井盐开采方式。但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筒井”、“卓筒井”等词条 ,《辞海》中虽收入“筒井”一条 ,但仅简单地释其为形似圆筒、汲取浅层地下水的井。对其作为盐井的命名及功用 ,则未作任何说明。卓筒井始自北宋仁宗时期。宋文同《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曰 :“盖自庆历以来 ,始因土人凿地植竹 ,为之卓筒井。”“卓”为高、深义 ,“筒”表明其形状如圆筒 ,因此 ,“卓筒井”即…  相似文献   

19.
张世才 《西域研究》2012,(1):23-36,142
清代南疆基本社会结构的形成可追溯至当地伊斯兰化初期,蒙古入侵虽冲击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但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原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模式并无根本上的变化。叶尔羌汗国后期最大的变化是和卓阶层的崛起及建立起有利于本阶层的政教合一权力结构,清政府对天山南路的统一是从对当地社会等级结构与权力结构进行彻底有利于自己的改造开始的,虽然清政府最终变成了一切权力与威望的来源,但当地社会仍等级森严。新疆建省后,原有等级结构的松动和阶级结构的强化是南疆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这种变化具有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化方向转变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道光皇帝被迫允签了《南京条约》,可是清朝统治者长期形成的“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闭关观念并未随之放弃。道光之子咸丰登极不久就宣布,“中外大臣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义”,显示出他严守旧制的态度。然而咸丰皇帝死后不久,清政府就一反惯例,实行了“借师助剿”。“借师助剿”表明清统治集团传统闭关观念和统治政策的重大改变。清统治者是如何从“华夷之辨”转为“借师助剿”的?无疑是与咸丰时期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妥协派有关。由于在妥协派如何形成的问题上,史学界尚未见完整的研究成果问世,故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