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政府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诚信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诚信原则是司法的本质要求。在依法行政过程中提高政府诚信必须解决政策及施政透明度、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政府角色定位及反腐败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儒学诚信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用是一项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交易方式和制度,信用建设必须德治和法治并举。中国儒家的诚信思想与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观念有明显不同,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依据。中国的信用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国情,扬弃儒家传统信用思想,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3.
试析当前信用缺失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导致社会失真 ,这与中国加入 WTO必须奉行公平、诚信的国际贸易准则与精神是相违背的。本文从分析当前信用缺失的心理因素入手 ,提出重建社会诚信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信用资源和信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用资源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础。我国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的和个人的信用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失情况严重 ,亟需改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信用机制 ,一靠制度建设 ,二靠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应着重解决好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法律体系建设、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的守信能力  相似文献   

5.
略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面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极为薄弱的现状,要在政府主导下,以政府诚信为核心,个人诚信为基础,企业诚信为重点,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批判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用文化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中国信用实践,借鉴欧美的信用制度建设与中国传统的诚信道德建设之经验,铸造政府信用品牌,建设信用文化,构建中国信用体系。恢复民众对国家、政府的信任,首先要弥补政府信用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诚信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公共管理中,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以此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方式。加强政府诚信,构建诚信政府是我国政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对加入WTO挑战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诚信政府必须从增强政府诚信理念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责任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8.
重塑信用社会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诚信、守信用、取信于民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涵盖个人、商业、政府等主要层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原因的影响,目前个人、政府、商业三大层面的信用缺失凸显,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失信的内因是认识模糊导致观念混乱,忽视了企业是讲求伦理的单位,忽视了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和信用经济,经营者义利失衡,社会道德水准有所下滑。要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增进全民诚信意识,开展诚信经营教育,创造诚信道德环境,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政府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进行诚信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 ,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 ,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政治诚信包括理论诚信、目标诚信、制度诚信和组织诚信。其作用表现为文明的执政理念必须以政治诚信为先导,文明的政治制度必须以政治诚信为灵魂,文明的政治秩序必须以政治诚信为保障。政治诚信是政治稳定的伦理支点,具体表现为政府信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政府诚信影响公众的政治参与度,政府诚信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诚信影响政府内部内聚力。同时,政治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元素,表现为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因子,对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政府在履行治理诚信缺失的主导作用时,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诚信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和谐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诚信为本,打造"信用政府"、"信用学校"、"信用企业",成了重塑当今中国社会形象的热门话题。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诚信危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教育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强化诚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德。  相似文献   

13.
论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社会诚信建设,重要的是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他律性约束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的监督约束体系,树立和改善政府的信用形象;建立诚信测评管理和诚信奖惩激励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和舆论导向;建立诚信道德教育体系,在强化他律的同时强调自律。  相似文献   

14.
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条件。然而,当前在我国却存在信用不足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困惑、产权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改革不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提升信用水平,应建立信用制度和加强产权保护,建设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大力营造"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诚信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入WTO,国际社会呼唤诚信中国,而诚信中国需要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因此,塑造政府诚信迫在眉睫.就政府诚信危机的表现,阐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道德素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不仅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且也自然成为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秩序中的问题,其背后是一定程度上的诚信危机。经济社会生活呼唤诚信道德的支持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首先需要诚实守信道德的践行。这组笔谈,分别从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道德素质、发达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企业诚信以及政府信用等方面,进行研讨,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诚信文化应该上升到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使得市场经济文化必然要以诚信建设为核心,要培养信用观念、建立信用法规、规范信用行为,多管齐下,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公共管理中,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以此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方式。加强政府诚信,构建诚信政府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对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诚信政府必须从增强政府诚信理念出发,建立政府诚信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健全政府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机制建立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运行中存在问题是当前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部分失范的必然结果。要形成大学生助学贷款良性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国家、银行、高校、学生与社会"五位一体"的联合保障机制。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依托的"全国大学生信用网",并以此作为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机制的开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持久氛围,让信用缺失者无论在何处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学生生源所在地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20.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素,解决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等多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