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财产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中所反映的寺院、僧尼所占财产的状况,真实地勾画出了唐后期寺院,僧尼占有丰富资产的一些特点。唐后期,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形成了寺院土地买卖盛行,政府不得不令寺院据地出税,寺院常住财产逐渐向个人财产转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唐后期的寺院经济在其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膨胀性的发展。寺院的实际经济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寺院经济与世俗封建经济趋于同步,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代江西佛教发展迅猛,佛教寺院多,僧尼人数多。同时佛教的流布及影响又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写经,由吐蕃皇室、寺院经坊、职业经生、僧尼和信众几大主体组成。借助佛经抄写,吐蕃政权得以推广佛教、管辖敦煌、保障自身的政教权力;各寺院通过佛经的藏写转请,体现其宗教资源和社会地位;职业经生依靠写经得以谋生;僧尼和信众由此获得精神信仰的满足。因此,佛经抄写是承载宗教功德与各主体社会文化动因的综合行为。  相似文献   

5.
历代王朝对于佛教的管理体制可谓各具特色,在唐宋之际呈现明显的法制化趋势。唐代之前,主要属于零散的、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性质的措施;宋朝以后,管理僧尼的行政措施日益严密。从客观上看,宋代有关寺院、僧尼的法制逐渐完善,既严格规范了宗教团体的行为,也便于政府更加有效地管理出家人,无论是对寺庙、道观,还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都是十分有利的,这对中国古代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7.
佛教讲缘起,即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而微妙的各种联系。张筱膺凭一支画笔,往来于寺院、交流与僧尼,真是因缘和合、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眼中,佛教应该是无为的、僧尼应该是遁世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很不全面的。中国的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讲六度万行、讲弘法利生,要求佛教徒以入世的精神办出世的事业,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击、交融、发展的历史,中国佛教从来就没有  相似文献   

8.
北魏时期 ,洛阳是全国寺院最集中的地区 ,其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的寺院具有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形成途径。众多的寺院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拥有庞大的寺院经济 ;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洛阳寺院的社会生活又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僧尼形象,反映出当时佛教职业群体与社会法律秩序的关系。小说中的僧尼大多对社会秩序存在着负面影响,如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钱财、放纵淫欲、害人性命等。僧尼在明清小说中被定型为负面形象的原因包括: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僧尼犯罪、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差异,以及僧尼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的紧张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明杂剧《僧尼共犯》的时代意蕴韩伟《僧尼共犯》的作者冯惟敏,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到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从经济领域到意识形态,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剧烈变化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秦州学派的兴起,反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中央和地方僧官体系及其特征游彪僧官制度的研究是探讨佛教寺院僧尼等级结构等问题的一个必要环节。虽然宋代僧官体系有沿袭隋唐僧官制度的痕迹,然而,宋代僧官也有其特色,在中国古代僧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试图对唐宋僧官制度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之后,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藏传佛教僧尼的养老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目前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老年朋友的认可。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借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尼姑"居寺养老"的可行性作专项研讨。研究发现,"居寺养老"需根据寺院实际情况,因寺施策,将年轻尼姑纳入服务队伍,加之政府资金扶持,先试后推,妥善解决僧尼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阿斯塔那89、169、170号墓和哈拉和卓50、99号墓中出土的相关文书不是简单的“财物疏”或“僧尼名籍”,而应是佛教僧侣对布施物(儭利)通过唱卖、唱买而进行分配的分儭文书,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佛教僧侣分配儭利的最早记录。这些文书中往往用“施”“士”“食”“■”等表示布施之义,其结构主要包括含有许多僧尼名录的分儭文书和以某一名僧尼为主的分儭文书,儭利分配的结果往往用“佘”“少”“长”等记帐符号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明初 ,针对元代佛教的诸多流弊 ,对社会僧团进行了多方面整顿 ,诸如 :改革度牒颁出办法 ,严格剃度 ,淘汰僧尼 ,严肃戒律 ,裁并寺院等。经过整顿 ,元代以来佛教内部出现的严重颓靡之风大为改观。洪武后期还进行过“清教”。所谓清教 ,不过是一场清肃僧徒中“胡党”的政治运动 ,与整顿佛教的既定方针迥异 ,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藏族僧侣之宗教职业生活是在寺院、家庭和社区三大层面逐步建立、完善并不断演进的,这是僧侣作为寺院职工、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等多种身份的特征所决定的,亦是宗教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藏族寺院经济是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历史产物,并且随着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性质虽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藏族寺院经济仍以其特殊的形式在藏区社会存在。这就不得不使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对现阶段藏族寺院经济产生的根源、发展的环境、寺院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各构成要素的质的变化等问题加以研究,以了解和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日本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浮于表面的形式便是苏我氏与物部氏之间的斗争.崇信佛教的苏我氏一方的胜利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敞开了大门.此后,日本皇室为了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民众对佛教与神道在祈求现世利益这一认识上的相似性,积极推进佛教文化的渗入.此外"渡来人"对日本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寺院与佛像的制作、佛典的翻译以及僧尼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三言”僧尼形象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三言"是晚明通俗小说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的僧尼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具有与以往僧尼形象迥然有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类解析,探讨其在审美取向上形成"避美趋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观音堂是大同市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佛教寺院。从该寺院现存的明清时期的碑刻中,不仅可以了解观音崇拜在我古代的演变过程,而且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大同地区观音信仰的普及、特点以及深入民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