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娱乐岛     
笑话 谁敢得罪 在一次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 “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为什么你当时不阻止他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怒吼。会场没有人敢动弹一下。于是,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该明白这是为什么了吧?”  相似文献   

2.
幽默小品     
《今日南国》2006,(17):79-80
英国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天,他遇到一个有钱的胖资本家,资本家讥笑着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还存在闹饥荒的现象。”萧伯纳也笑着回答:“而我一见到您,便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在一次制定美国宪法的会议上,有位议员说:“在宪法里要规定一条:常规部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5000人。”华盛顿平静地说:“这位先生的建议的确很好。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侵略美国的外国军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3000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暴行时,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赫鲁晓夫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中,以极其形象而尖锐的笔触,对现代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鼓吹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驳斥。一九六四年四月一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讲话时,把他的“共产主义”概括为“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是他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一次绝妙的自我暴露。赫鲁晓夫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垮台,他的继承人勃列日涅夫把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换了一个名称,名曰“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共产主义”,或称“福利共产主义”。名号虽殊,本质相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并非一国出现的偶然现象,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从我们党内出现的彭德怀、刘少奇、林彪这些机会主义头子身上,不但可以找到赫鲁晓夫思想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机会主义头子本身就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不久前在我国社会上刮起的一股右倾翻案风,也有它的国际根源和国内根源。  相似文献   

4.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叛徒德热拉斯曾经写过一部臭名昭著的反动著作《新阶级》,而受到了西方主子的赞扬和资产阶级宣传机构的吹捧。最近美国又收集了他在1953~1954年间所写的文章,以《道德的解剖》为题出版,作为他们进一步进行反苏反共的宣传工具。他和铁托集团的所谓争吵,实际上仅仅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把戏,而其卖身投靠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是一致的,不过在做法上他比铁托更露骨一些罢了;连本文作者也都感到:“德热拉斯并不想和他的同僚吵开”的。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这本书作序的人说的话,德热拉斯不仅放弃了共产主义,并且“完全皈依了从前敌人曲信仰”,这却是一切修正主义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今天,俄国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企图弄清:为什么俄国人没有走逐步渐进的制度现代化道路?从最近10年国内发生的那些过程来看,这一方案可能是最受欢迎的。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初步的改革结果看来不那么令人不快,而对俄国人来说痛苦将少得多。许多学者认为,还在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就已经错过了从极权主义从容不迫地过渡到市场的机遇。另一些学者认为,60年代末柯西金的经济改革可以为过渡到市场  相似文献   

6.
勃列日涅夫示弱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被公认为能力较弱,对谁都不构成威胁;他本人也多次“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领袖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总书记赫鲁晓夫赶下台,要勃列日涅夫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勃列日涅夫害怕得竟差一点昏过去;被别人强拉着打完电话后,他一下子扑到朋友的怀里,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相似文献   

7.
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进步意义初探李小林俄国评论家赫尔岑在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曾说:“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一个多余的人。”①之后,“多余的人”成了俄国文学中一类典型形象的代名词。这...  相似文献   

8.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讽刺艺术大师。 关于他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果戈理)“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读了果戈理《旧式地主》之后说:“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两位作家肯定了“含泪的笑”是果戈理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1991年夏天起,人们越来越经常说到今日俄国政坛著名活动家之一日里诺夫斯基。一些认为,他是“未来俄国法西斯主义”的县体体现。另一些人认为,他是“能够体现‘第三条道路’思想的强有力政治人物”。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俄国政治小丑”。最近的情况是,日里诺夫斯基和俄罗斯自  相似文献   

10.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国一位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称他为“第一流的诗歌天才”和“俄国文学中不多见的光辉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为“俄国第一个哲理诗人,除普希金以外,没有人能和他并列”,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认为他高于普希金,并且说:“没有丘特切夫,我就不能生存”,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费特、迈科夫和列宁都对他评价很高,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也对他十分推崇,俄国象征派则把他奉为祖师……目前,在苏联,“丘特切夫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与普希金、巴拉丁斯基、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他的诗“决定性地进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并且“是读者最多的俄国诗人之一”。西方一些权威出版物也把丘特切夫、普希金、莱蒙托夫并称为俄国三大古典诗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刚刚起步,对他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很早就认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在他刚刚从事文艺活动的时候,就于一九○七年写了启蒙主义的杰作《摩罗诗力说》,向中国人民介紹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这是中国最早介紹俄国文学的论文。之后,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他研究俄国文学的兴趣,可说是与日俱增的。直到逝世前一天,还支持着久病虛弱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在辉煌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除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湼克拉索夫、屠格湼失、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外,还有以其讽刺文学在俄国和世界负有盛名的谢德林。高尔基说:“他是个伟大作家,远较一般人所评论他的更有价值、更能给人敝益。”“不假谢德林之力,要了解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俄国历史,一般地是不可能的……”谢德林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怀着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用小说、散文和童话等文学形式,无情地揭露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剥削、奴役、愚昧和伪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中,以极其形象而尖锐的笔触,对现代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鼓吹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驳斥。一九六四年四月一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讲话时,把他的“共产主义”概括为“一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来研究主题和人物,主要是探索郁达夫笔下一系列“零余者”形象的外来源渊。我们研究的绞索是: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英国文学中“拜伦式的英雄”→和德国文学中“忧郁的人”→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和日本文学中的“自我形象”。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体裁和样式中还会进一步研究,这里主要探讨郁达夫小说中系列自我形象的共同特征,目的是为了找出这些特征的外在来源。郁达夫很受法朗士的文学主张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价值是表现自我。他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①于是他提倡写日记文学,不同意第三人称写作品。他自己也常常以自我为取材,甚至将自己的恋爱日记写成作品供于读者,这曾在文坛上引起过争论。然而,有人在论及郁达夫这种文学主张时,却将之引入歧途,完全把他笔下人物当成了作家自己生活的实录,抛开了艺术加工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他是柏拉图的优秀子,在雅典向柏拉图学习达二十年之久。他学问渊渊博,著作宏富,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他的《诗学》,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正如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讫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又说:“亚里斯多德是篇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相似文献   

16.
<正> 赫鲁晓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上台的呢?在我国曾经广泛流行这么一种权威的说法:赫鲁晓夫是一个阴谋家、野心家。他使用阴谋手段钻进苏联领导集团夺取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新出版的史书不再这样提了,一般只对赫鲁晓夫其人作客观的介绍,避免作定性的分析和评论,但是,从字里行间,上述权威说法的影响乃隐约可见。在苏联,当赫鲁晓夫得势时,各种著述都对他歌功颂德,任意拔高,甚至把他捧  相似文献   

17.
未来在心中     
三个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答:“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他  相似文献   

18.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我们看到这样一道改错题:“大家都来了,只有他一个人没来”。这道题究竟是错还是对?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然“全体”都来了,那末,包含在“全体”中的“部分”——他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来呢?这是认为句子错了的人的意见。而认为这个句子对了的人也有道理。试想,当某人对你说话时,先指一指“来了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家”,而决不会说“大多数人”之类的话的,然后针对“没来的他”,当然可以说:“只有他一个人”。因此,这句话又何错之有呢?而且,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1814年,俄国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1783.2.8—1852.4.24)收到一篇15岁中学生的诗篇。他对这首诗十分赞赏,除决定立即发表外,并亲自到郊外去拜访才子——普希金。拜访后,茹科夫斯基对朋友说:“普希金是我们诗坛的希  相似文献   

20.
1945年铁托写道:“我们要使南斯拉夫成为一个民主、独立的国家”。在存在着超级大国的这个世界里,一个受尽战争创伤的共产主义国家能实现这个目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