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的诗性化与内涵的功利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以人类原始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建构为切入点,从自然审美与伦理判断的先天亲和性、人类早期艺术的功利主义本质、轴心时代诗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用事与审美的统一等层次来寻找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相契合之民族特色的心理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展示的文学观念 ,说明他能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 ,来认识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他既看到文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 ,即也是“道之文” ,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体现 ,同时又和人类文化中其他部分 ,如哲学、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 ,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是人的感情的形象表现 ,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审美的艺术品。刘勰和六朝时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 ,清楚地看到了那种宽泛的“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 ,试图寻找和探讨艺术文学 ,也就是所谓纯文学的特征 ,所以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所谓“杂文学”观念 ,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点 ,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悠久深厚的自然审美传统 ,游山玩水、园林建造和于诗画中吟咏描摹山水是中国人自然审美的三种基本形式。此传统至今仍有重要的学理和现实意义。理论上 ,它有助于我们解决诸如自然审美、人类审美意识起源、美感从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之飞跃、人类审美心理形成之内在动力等基础理论问题 ,;现实上 ,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 ,重视生态美建设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作为深生态智慧的基础,直接导引着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基本脉络及其艺术境界的生成.道法自然指向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也必然指向生命的创生精神,凸显艺术的生态审美境界.道法自然也是艺术创造的一切法则的依据,只有以"自然"为至法,才能创造出"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认为,文学超越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群、一切人类活动,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人类生活领域。梁实秋的文学独立观不同于现代流行的纯艺术论,梁实秋更多地将文学进行人性的界定而非审美的界定,因而对纯艺术论又多有批评。在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压倒一切,梁实秋倡导文学独立观,强调文学对于人性的修复功能,自然不合时宜,但若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来看、从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远景来看,则又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然审美论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天地自然家园式的情感依恋是人类自然审美极境。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历史与基础逻辑,重申自然审美价值,对当代社会重建天人精神性联系,维持新型天人和谐关系,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艺术,而哲学是人类情感的普遍化和符号化。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与哲学在最根本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从中西不同时代哲人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人类思维的起点,哲学和音乐是同一的,二者都基于自然和人类生命律动的节奏。这不仅是音乐的审美本质之所在,而且导致了哲学具有音乐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思想范畴和命题,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两汉到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展开和深化时期,从两宋到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和总结时期,并呈现某些转型的动向。从天人关系的范畴或视域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心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凸显道德理性的历史认知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和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心     
讲中国文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并非诗歌,而是“文”或“文章”。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共识,不妨叫做“文章正宗论”,即认为“文”的历史最久,作者最夥,成就最大,形式也最灵活、最具包容性,“诗”则位列“文章”之下,甚至隶属于“文”。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赅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  相似文献   

13.
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相似文献   

14.
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文学价值论,其中文学认识论是重心.文学本体论讲作品本身的四层次结构形式;文学认识论讲读者对这种结构形式的具体化,亦即对作品的重构;文学价值论讲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读者对作品本身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文学本体论运用了现象学哲学的还原方法,文学认识论则基于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比较分析中西自然诗在主题、题材、审美心理、语言形式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认为西方自然诗多为有我之境,中国古代自然诗多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中西自然诗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一样是多起源的,中西园林艺术在形态学上有明显差异,折射出不同的审美思想和设计哲学,如"自然之本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秩序和控制"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然而,由于人类共同的"本原观念",对中西方园林各自的主人来说,基于人类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需求,中西方园林的造园目的都是为了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偿与完善,从而满足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无论规则式还是自然式园林都为创造"世界花园"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以理想家园的形式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之美的推崇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笔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历史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作为道家最高的哲学和审美范畴,"道"的美,是最高的美,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的美,就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具有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文学标准.丰富的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学理论研究,是王秀杰生态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精神.王秀杰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生态文学特征,她的作品深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大地伦理观念,进行生态审美书写,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寻找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