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沈从文的生平,可见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在《边城》中亦可见道家文化的痕迹,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沈从文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2.
石国庆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6):94-100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曹青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2):35-41
《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4.
雷文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100-103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5.
覃宏勇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出了自然教育命题,具体描写了自然因素在少女翠翠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表现了自己对自然教育的推崇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张兵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30-32
《法言》中道家思想的形成与扬雄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师学渊源密不可分。归纳起来 ,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尚玄崇道和因循革化。这些道家思想的存在并不和扬雄推崇儒家学说的主旨相矛盾 ,而恰恰正是为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边城》道德思想的伦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合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165-168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边城》所构建的社会生活画卷做一次伦理学阐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通过《边城》人物伦理关系的描述以及道德心理的勾画,充分展示了特定时空中人际关系的本真和人物心理的纯美,这种本真与纯美正是今天人们追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王青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104-107
重复是《边城》在叙述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事件场景、人物描写和意象等方面的重复。这些不同方式的重复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9.
10.
冯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7-139
从1934年在《国文周报》上连载开始,《边城》总共产生了六大重要版本。通过这一系列的版本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于文本的精雕细琢。本文主要就《边城》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对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丁光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75-77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何玉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81-84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13.
谢建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85-88
先秦道家的艺术人文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审美观;具体的艺术样式;艺术境界寓于艺术人生。先秦道家的文化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主张身教或合规律的教育;无视经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育。先秦道家的社会政治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处理社会问题的基本准则;责任与形象相结合的处世态度;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先秦道家的宇宙自然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人类是宇宙自然的要素,各要素各有价值;人类应该向宇宙自然学习,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就会遭遇灾难。 相似文献
14.
试论儒、道、侠思想对李白个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芳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20-122
李白人称“诗仙”,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深受儒、道、仙、侠等各种思想的影响,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他的文学作品飘逸隽永,气势豪迈。文章试通过对李白个性的分析,来了解儒、道、侠思想对一代诗仙李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嵩林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道教“宫观”的出现有两条源流 :一条是源远流长的宫庭建筑中的“观”;一条则是鼓吹神仙长生的道教文化。当道教文化使“观”具有了通神的能力 ,“宫观”便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张运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30-34
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旨,从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境界出发,对名利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中,体现了道家尤其是庄子对白沙思想的明显影响,彰显了白沙社会批判思想中的道家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振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5)
房中术是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在中晚唐十分流行.服食丹药与房中术是通向长生的两个主要途经,且服食有助于房中术养炼.而这恰好符合此时文人既嗜欲又延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房中术对中晚唐文人艳情意识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成了艳情诗在中晚唐的勃兴. 相似文献
19.
初唐谏文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国策,针对君主的决策提出异议、进行谏止乃至抨击,臣不从君的现象非常突出。进谏者将君道而不是君主奉为最高权威,体现出尚道精神。谏文依据儒家仁政、王道的思想,执经力谏,广引六经及孔子之言,以经旨为论点,且将其作为论证技巧中的核心理论支柱,尤其是首尾的引用,作用更为明显。魏徵“良臣”之论对君臣之义的探索,发展了传统的“臣道”说,诠释了尚道精神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泽洪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 ,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 ,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