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 ,男主人公约布赖特·克林的命运追寻着普罗米修斯及俄狄浦斯王的轨迹 ,充满鬼魅色彩的女主人公尤苔沙也具有神话中悲剧女王的特性。《还乡》在写作上选择了神话原型暗示的角度 ,体现了哈代独特的宿命观  相似文献   

2.
根据荣格的灵魂分析与神话原型理论,纳塞瑟斯与王尔德笔下的道连.葛雷,两者悲剧性的死亡是由灵魂投射的极端感情结所导致,纳塞瑟斯是道连.葛雷的反原型。缓和这两种极端投射,获得灵魂永生的方法在于把灵魂投射转移到爱、宇宙、神。原型是一种普遍的领悟模式,对原型的分析也是探求人类灵魂和谐与永生的途径。因此王尔德这部唯美主义小说也体现了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关怀。  相似文献   

3.
亨利爵士在道林·格雷重新认识自我并陷入堕落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处处兜售他那套魔鬼式的享乐哲学,最终间接促成了道林堕落、杀人乃至自杀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亨利勋爵,并指出他实际上集伊甸园的蛇和王尔德本人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荣格的灵魂分析与神话原型理论,纳塞瑟斯与王尔德笔下的道连·葛雷,两者悲剧性的死亡是由灵魂投射的极端感情结所导致,纳塞瑟斯是道连·葛雷的反原型。缓和这两种极端投射,获得灵魂永生的方法在于把灵魂投射转移到爱、宇宙、神。原型是一种普遍的领悟模式,对原型的分析也是探求人类灵魂和谐与永生的途径。因此王尔德这部唯关主义小说也体现了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相似文献   

6.
二人转是远古创世神话原型的变形,这种神话原型的变形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世神话直接演化为祭祀舞;第二个阶段是原始生殖仪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环境和男女主人公,并分析他们的神话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阐述了替罪羊、夜莺及美狄亚这三个原型与"无名女人"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论革命英雄传奇对神话原型的现代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神话原型角度考察解放区文学中的一类重要文学现象——革命英雄传奇。论文从英雄原型、复仇原型和彼岸原型三个方面梳理了革命英雄传奇对左翼文学理论的接受与深化,并进一步阐释了革命英雄传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对神话原型思维方式的继承和置换。  相似文献   

11.
作为神话的一支,感生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对女性及其生育行为的独特认知。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感生主题原型包括崇拜英雄原型和圣洁母体原型。其中崇拜英雄的主题是一种男性自我美化的表现。男性中心文化在将女性推向污浊化的深渊时又不遗余力地将其圣洁化,以烘托男性英雄的神圣与崇高。  相似文献   

12.
神话的感性结构、概念结构和神话思维方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探讨神话与文学原型生成关系的几个重要维度.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神话对文学原型生成的影响也不同于西方.本文从上述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及其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美国小说之一,深刻的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这部小说最引人人胜的地方在于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许多批评家和读者都称之为“美国神话”。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的把美国神话等同于美国梦,对神话的概念没有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拟从小说构成的三要素:情节、故事环境和人物三方面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确是“美国神话”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觉醒》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物、情节以及环境等内容中渗透了大量神话元素,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觉醒》中的神话元素进行分析,将之与希腊罗马神话的人物、情节、元素进行比较,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艺术女神维纳斯的故事进行研究,揭示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从传统的神话中汲取养料,又对传统的神话原型进行新的阐释,将女主人公艾德娜塑造成了一个美丽、大胆、独立、勇敢的美国新女性形象,同时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是一个以神话原型为基础的循环运动体系。但作为核心的神话概念并不十分严密、统一 ,且用此概念完全统摄后起文学样式的变化似有僵化的先天决定论色彩。更重要的是 ,该体系没有动力系统 ,很不完整。这些缺陷的存在有各自具体的原因 ,但总的来说是由于弗莱过于强调神话原型的纯文学性和本原性 ,且固执于文学的内部研究 ,忽视其他领域的支持。这也是造成其历史循环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对死亡的描述。将童话中的死亡与王尔德的“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应当远离生活”三个主要唯美主义艺术观点相结合,可以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是其唯美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实践。美而不真实的死亡反映了艺术的独立性;理想的死亡突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性;而艺术乌托邦反映的则是王尔德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在那里艺术家的自我得到强化和重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与文化的双重性关系切入,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文学是人类经验和人类情感的符号象征;(2)文学以原型的方式与人类原始经验和原始情感沟通起来;(3)原型以原型意象、原型母题和原型叙述三种方式呈现。本文还回答了神话原型批评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分析欧洲文学史上三个著名的女性形象.文章从她们在思维模式、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相似性上,认为她们是通过集体无意识而体现出了同一种神话原型,即美狄亚原型。这种原型特征正是西方文化的内核,是“西方民族性格”的本质所在。由于对原型的探源分析,从而获得了类似解读出迷底的愉悦,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十三年,几乎贯穿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从主人公的变化、取材范围的变化、主人公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上都可见出一个很明显的神话消失的过程.这种神话的消解是时代风云变幻使然,与五四思潮神话性的消解具有同步性.与此相应,鲁迅对自我及知识分子的理解变得愈益清醒和成熟,二者合力促成了<故事新编>中神话的消失.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在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亨利爵士、道林和贝西尔。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出发,分析这三个人物,提出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象征,并探讨了其中与作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