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构式压制角度考察"是+能愿动词双+的"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该构式性质为表判断的"是"字句,是谓词隐含的结果.谓词隐含受制于构式压制,"能愿动词双"经构式压制被赋予了谓词性功能.该构式的构件特征包含"的"字结构的物性角色和"能愿动词双"的去范畴化,构体特征侧重表达凸显强调和主观评价.由其衍生出的"能愿动词双+的"...  相似文献   

2.
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是不同的及物性,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动关联的。二者的区别为:(1)及物性作为及物动词所特有的特征和属性,由动词的结构意义和词汇体共同决定,而句子及物性是整个句子结构的整体属性,由多种参数共同决定。(2)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是分别在抽象的句子和具体的句子中考察的结果。(3)动词及物性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特征,并不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句子及物性是动词及物性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落实情况,是动态变化的。(4)及物动词内部并不同质,动词及物性具有层级性。句子及物性的高低呈现出逐渐过渡的连续性特征,是个程度问题。二者的互动联系在于:动词及物性影响句子及物性,但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动词及物性会受制于句子及物性。  相似文献   

3.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ⅤⅤⅩ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ⅤⅤ"和"Ⅹ"相互配合使"ⅤⅤⅩ"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Ⅹ"对"ⅤⅤⅩ"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Ⅹ"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ⅤⅤⅩ"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之比较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中"he"的位置一致,但其论旨角色不同,"he"在前句中是施事,但在后句中是受事.乔姆斯基中的"标准理论"以及玻尔马特"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和"普遍联系假设"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其中玻尔马特之"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对此及其他相关现象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8,(7):68-75
一、认识高考1、考纲要求掌握动词的基本形式:现在时、过去时、过去分词、现在分词;行为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连系动词;助动词;动词的八种时态;动词的被动语态;常用动词的词义和动词短语。2、重点提示动词时态中的进行时和完成时,特别是特定语境中的时态和语态;近义动词及近义动词短语的辨析。  相似文献   

7.
虚化动词是一种语言现象,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都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法功能上,过分忽略它们的词汇意义.本文以"have、take、do、make、give"为例,通过探讨"虚化动词+事件宾语"的结构来强调不同的虚化动词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诣在引起学习者对虚化动词词汇意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大"和"小"都具有修饰动词的能力,但是动词的各小类与"大"和"小"的搭配情况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很多动词能够受"大"修饰,但是不能受"小"修饰,即使有些动词能够既受"大"修饰,也受"小"修饰,也具有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大"和"小"意义的宽窄有关,"大"具有很多"小"所不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格"这种被称为格的一种语法现象Dik的功能语法和Hai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有不同的诠释.通过比较两位语言学家的作格观,发现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作格分析对话语分析更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格分析与及物性分析,得到了作格现象在及物性动词系统上的分布,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使用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对"到+N+V"(如"到操场跑")和"V+到+N"(如"跑到操场")有多种不同分析.除了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范围的"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外,其他的"到"都应看做动词,因为"到"有明显的动词义,可用"V不V"的格式提问,可去掉后边的名词性词语,可以加"得"或"不"构成可能补语."到"在V前的是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在动词后的是结果补语.  相似文献   

11.
及物性是一个多元概念,涉及句法、语义、认知等多个层面,其中以认知及物性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为谓宾结构(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及物性和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三大认知原则通过两个层面依次起作用,相应产生常规和非常规谓宾结构。其中非常规谓宾结构包括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它们的宾语实际上都是某些非宾语概念通过三大认知原则第二层面被突显的结果,从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认知归一。  相似文献   

12.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按照词汇性质,作格动词是具有较强动作意义的使役动词,使役性诱因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形成其客体既能出现在主位上,又能出现在宾位上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句式。基于此,作格动词在词库中被分为一价和二价两个次类。通过比较它们的词汇语义表征,从而认定致使义和及物性是作格动词一价和二价存在的词汇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及物性、情态和预设三方面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林肯在演讲中运用了多种语言策略,包括使用表示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句子,使用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我们”,通过大量的含蓄的预设来传达没有明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文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讨论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暗,光明》,力图用宏观的文学理论引导微观的语篇分析,使文评观点和语言理据相互佐证和支持。研究发现该作品具有较大的语篇潜势:作者集中使用心理过程、语言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及物性特征,充分又微妙地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即一个群体强烈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15.
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系统理论,语言的概念意义可分为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话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不同的过程对应有不同的谓语动词。文中在介绍这六大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如何把及物系统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构建英语句子的能力,顺利完成口语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6.
“过程”是韩礼德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对及物性系统描述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在阐述及物性系统时,韩礼德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详细地说明。学者们在学习和应用及物性系统作语篇分析时一般对“过程”概念都印象颇深,但对它的含义却了解不多。本文通过与日本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说”的对比研究,来解读蕴含在“过程”概念中的诸多含义,以便帮助我们深化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和对韩礼德语言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及物性系统、主位系统、评价性词汇三方面讨论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的。讨论结果表明对及物性系统中过程动词、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分析有利于识别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识别历史事件内容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事件行为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对主位推进、主位名物化和主位中连词的分析有利于辨别历史语篇的语篇意义,揭示历史语篇连贯的本质;对评价性词汇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历史语篇的人际意义,理解历史语篇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判断和立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历史语篇分析对提高英语学习者在历史学科领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日语中有几种比较难的语法现象,特别是在母语中没有其概念,体系上又没有学到的时候,首先必须从理解概念和体系入手,必要的练习和试行错误是不可缺少的。自他动词作为其中之一经常被学者们拿出来进行研究。尽管如此,就连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习者也经常在与自他动词相关的语法方面频繁出错。本文先将自他动词进行分类区别,然后主要从作为补助动词的存续态与自他动词的关联方面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作I Have a Dream表达了作者渴望民主、自由和种族融合平等的梦,其诗意斑斓,语言颇具魅力。以此为例,运用了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通过统计作者选择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分析其中不同的及物性过程,进而论述作品中及物性特征的选择对凸显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的文体效应,以此表明及物性结构的高频率乃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凸显作品主题所作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文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对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暗,光明》进行了评说,使宏观的文学理论引导微观的语篇分析,使文评观点和语言理据相互佐证和支持。研究发现,该作品具有较大的语篇潜势,作者利用逗号的多义性、光线和色彩的前景化、"异口同声"的叙述模式、人物互动关系和动词的及物性特征等语篇手段,既充分又微妙地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