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讨论历时很久,从一九五七年起,断断续续就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展开争鸣。到了一九六三年,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战幕就全面拉开,酿成了一场规模浩大、声势激烈的大论战。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才偃旗息鼓。对这场讨论应当怎样看?讨论中提出的“农民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论、道德体系”;“统治阶级道德与被统治阶级道德根本没有一致性”;“历史上统治阶级道德是不能继承的”等等观点,是否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近年来,这些仍是学术理论界经常关心的问题。一九七八年年底,北京地区伦理学座谈会,去年济南哲学规划会以及上海《学术月刊》社召开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都有人对这场讨论及讨论中涉及的观点提出重新评价的意见。可见,回顾和总结这场甚有影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为便于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这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仅对当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及不同观点作一综述,并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二年,吴晗同志连续发表了《说道德》、《再说道德》两文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道德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从一九六三年八月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次学术讨论,名为讨论,实际上是对坚持道德批判继承论的同志进行学术批判,所以对一些问题并没有展开认真的讨论,因而也谈不上解决。学术上的问题,只有开展认真的讨论,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解决。真理越辩越明。因此,把以往讨论过的问题重新提出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问题很多,而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错误和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曾在1957年引发一桩文化公案的冯友兰的道德继承论,以其新理学“共相/殊相”二分法立论,以社会的共殊之分,析道德的常变之别,把道德分为“可变的道德”和“不可变的道德”,从而论证了古今存在着恒常不变的共同道德以及道德演化的连续性。这一道德继承论是对激进主义伦理观的反拨和修正,旨在寻求中国古典道德传统中的普世价值,从而解决百年中国“旧邦新命”的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紧密交融,道德既是其哲学思想的主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体。在冯友兰那里,“做人”、“教人”与“化人”是一种超出学校教育的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其事在道德境界,其志在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理想的道德目标,道德境界是现实的道德目标;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道德继承上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在需要进行道德重建的当下社会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6.
我只上过四年小学,不会写文章。不过,我读了吴晗同志关于道德问题的一些文章后,感到非常气愤,他竟然要我们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去“吸取”和“继承”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说什么封建阶级道德的“忠”、“孝”、“诚实”、“勇敌”、“雄心壮志”等都可以继承,而且可以移用到今天,还说什么“勤劳”、“刻苦耐劳”也是封建阶级的道德;什么资  相似文献   

7.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修养中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精神,加强自我修养,大力提倡“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统治阶级道德的性质和作用,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的性质和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道德的批判继承以及今天在道德上应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等问题;而过去不少文章和小册子中,往往把统治阶级中一般成员的生活实践与统治阶级统治的社会中通行的道德原则混为一谈,因而对上述问题难于给以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再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文《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原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发表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并就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不赐浅薄,拟作此文,对其中的有关问题作以进一步探讨,以此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并答谢读者。 一、问题的提出 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研究,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把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纳入何种坐标系中。一种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①毫无疑义,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集中体现在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规范的继承和遵守上,通过道德主体的能动活动,外在的道德律令可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法则,从而使现实的道德律令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社会为此而蔚然成风,社会秩序为此而井然有序,这是我们丝亳也不怀疑的。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是思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除“新儒家”和“全盘西化”论者外,大多学者都主张批判地继承,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批判继承”本身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标准。因此,对传统道德究竟应批判继承些什么、怎样去批判继承、以什么为标准?似乎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2.
<正> 如果把“文化大革命”前和粉碎“四人帮”后的美学讨论与发展情况作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大革命”前的美学讨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并且围绕着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观点,逐步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学派,争论也很激烈;不足之处,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粉碎“四人帮”之后,美学从长期被禁锢的状态下解放了出来,出现了空前的活跃。美学界及广大美学爱好者,为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伦理学的对象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弄清它,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伦理学的对象就是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为了研究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道德”这个词的内容与含义。“道德”一词,在哲学教科书中,它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因此,把它和政治思想、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并列在一起。在这里,“道德”一词,不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活动,它仅指一种思  相似文献   

14.
一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首先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确立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实际上,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老问题,而且我们也提出了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然而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实中人们存在一些偏颇的观点,一是对传统道德中的优劣成分不能给予科学的划分,甚至良莠混淆;二是把民族传统道德当作“万宝囊”,或者以传统道德作为人们现实一行一动的依据,或者用道德传统诠释当代世界文明,试图在传统的道德遗产中寻找现实世界一切伦理问题的现实答案;三是以现代化为借口,全…  相似文献   

15.
黄钊 《中州学刊》2002,(4):152-155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复朴思想 ,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尚未形成、人们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纯真生活的远古时期作为了理想的道德社会 ,认之为至德之世。正是因为圣人“兴治化之流”、“毁道德以为仁义”致使朴散德衰。以此庄子批判了儒家道德的不合人情 ,将之施之社会 ,只能导致人们朴真之德的丧失。并且提出返朴归真的道德主张 ,认为只有以“无为”为指导 ,效法“自然” ,绝圣弃智才能实现至德之世的道德理想。庄子的道德理想对批评文明的异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道德的迷失,作为经济发展的成本,道德损失似乎不可避免。因而就有了“代价说”和“滑坡说”。我认为,评价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道德水平,不能用前定的道德标准,或者用个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利益得失和道德倾向来裁判,而应当把道德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的轨道,用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7.
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长期被否定 ,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提法 ,表达了我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最高肯定认识 ,但承接什么 ?本文认为传统道德中的个体修身道德、家族道德、社会及行业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可以直接为变化了的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所继承 ,而封建的国家政治伦理是应该抛弃的。如何承接 ?第一 ,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第二 ,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第三 ,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批判继承 ,创造转化 ,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第四 ,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 ,我们还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又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评价道德进步与否的社会标准与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应加以区别,虽然两者都是针对道德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同。在社会发展与道德关系上的“二律反论”和两者完全“统一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总体上讲是一致的,只有把道德放在社会整体当中,从道德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关系中,才能确定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的进步与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民族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一些时候,我们对道德的阶级性谈的很多,而对道德的民族性则谈的很少,但它却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但与爱国主义有关,而且也同批判继承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有关。因此,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这里只谈如下三个问题。 道德的民族性与阶级性 当我们考察道德现象时,就会发现,不同的民族,在道德意识、道德心理、道德情感,──从而在道德规范、道德风习与道德评价上有许多不同。例如在中世纪,欧洲人把宗教戒律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道德命令”,而主宰中国人的却不是上帝,而是“君”“父”。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印度人有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而近代西方人却爱讲“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