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杂技艺术,产生在人民生活中,也最为人民所喜爱。它的历史,在中国已很悠久。在原始社会时代,有一种竞技角力的游戏,叫做“蚩尤戏”,是人民平时斗争的训练,产生在冀州(河北)的平原上。据中国的古籍记载说,它是从黄帝与蚩尤的战斗流传下来的。古代流传的蚩尤形象,手持弓箭,头下有角。在汉画象石刻上和汉代的带钩上,都留有这种形象。练习这种斗争技艺,三三两两,头带牛角以相抵,因此在古代就叫“角抵”。“角抵”到西汉时,加入了各种杂技和西域的幻术,扩大了范围,就叫“百戏”,到隋唐时改称“散乐”,也就是今天的杂技艺术。“角抵”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开始,这里略述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一个著名的命题。不少研究者或者把它视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说明,或者把它视为马克思对人与动物区别的正确划分。我认为这种种理解都是不甚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命题本身的思辨性质,也忽视了马克思后来对它的批判。因而仍有再探讨之必要。在《手稿》中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直接的目的在予为关于人的活动与人的类本  相似文献   

3.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的演变 ,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在这个演变过程中 ,史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其中 ,章太炎是从理论上比较合乎理性地阐明上述问题的第一人。尽管章太炎并非主攻史学 ,但他于 2 0世纪初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却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 ,章太炎对传统史学不作全面的否定 ,而采取分析的态度。第二 ,章太炎探讨史学起源 ,认为各国有其共性 ,所谓“古史多出神官 ,中外一也” ,而中国自亦有其个性。第三 ,章太炎认为新的历史撰述应把中西作史的优点结合起来 ,如“义法”与“事迹”相结合、“分时”与“分类”相结合、“新思想”与“古经说”相结合等。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不仅有时代意义 ,而且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姿的传统项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与喜爱。人们从这项民间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而乐观的民族性格;看到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杂技艺术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早的一束礼花。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它,从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并不生疏。现在有些年青人因不了解历史,就把它看作新鲜东西,谈论它的人颇多,评价不一。还有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鼓吹全盘西化,其中就包括要全盘把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那一套搬到中国来。本文仅从国家学说史的角度作一点回顾与剖析,冀有助于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东光 《社会科学》2023,(6):122-134
现代国家源于人民的普遍承认,人民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启蒙思想家把人民视为享有自然权利的抽象个体之聚合,是理性视域下的公共人格。马克思超越了启蒙思想家的抽象认知,从理性领域深入到社会历史中,把人视为受到经济社会关系束缚的人,阶级被视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形成的阶级联盟就是人民。在革命进程中,人民概念在毛泽东的界定下实现了中国化。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与阶级联盟性质的基础上,人民概念有助于区分朋友与敌人、判定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来源、社会动员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为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语境下,人民被视为历史发展的本体与动力,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迈向更高历史阶段的倚靠力量,是历史本质得以真正实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 青年论坛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之一.它之所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道德原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它曾经起过一些进步作用.但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多数同志却把它视为完全消极的东西而加以否定,我觉得这失之持平,认为应该在批判它所包含的封建糟粕的同时,也对它的积极因素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船山比他的先哲更为主张重义轻利,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义轻和思想的社会政治意义。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吴桥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通过田野式的社会调查,对吴桥杂技艺人的特殊身份进行历史考察,揭示其对土地难以割舍和对杂技艺术无比热爱的情感,阐述了杂技艺人在艰苦岁月既坚持农业生产又进行杂技艺术的创作与传播,让人从中领略到吴桥杂技艺人平凡之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正>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和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和贯彻了这样的观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唯物主义群众观,学习邓小平同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品格,这对于端正党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一书,为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延揽士人“集论”而成。从该书撰述旨趣而论,属“《春秋》家言”。它是要通过“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从中把握和揭示天人共通的历史运动法则,总结历史治乱兴衰和政治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吕氏春秋》所体现的历史观点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对后世政治历史和思想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人法天地的天人合一论《吕氏春秋》观照和诠释历史,是从探寻天人关系入手的。在《有始》篇中,作者依据当时人的天文地理知识,对天地进行了一番描述:“天有九野”,即有九个星域,分别为钧天(中央)、苍天(东方)、变天(东…  相似文献   

11.
“人类本体论”是“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前提,它把人的生存活动视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生存、有归于我们的生存,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而“文艺活动论”则是对以人的生存为本体的艺术性质的动态展示、也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具体把握。虽然在对这两种观念的具体阐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义这是近2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关于它的研究,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问题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进展。本文只就其中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概括性评介,并以此纪念太平大国运动140周年。一、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运动,但它是否是革命运动?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此前的历次农民起义都不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也不可能摧毁旧的封建制度,不能称作革命。李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来没有把农民起义说成“革命”,但对太平天国,有时却称为“革命运动”。这是就世界全局而言,太平天国起义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但从太平天国本身来分析,总体上仍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因此,应称之为太平天国起义,或太平天国运动,不能称之为革命(《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列宁的群众观是“悖论式的群众观”,认为列宁一方面将群众视为历史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列宁的党的先锋队理论又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民群众视为一种“盲目自发的力量”,并提出列宁的“灌输论”将工人阶级视为“愚昧无知”的群众,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为革命知识分子的事业等观点。[1]186从三个问题入手对此观点进行反驳以澄清列宁的先锋队理论。第一,驳工人阶级“愚昧无知”说;第二,党的先进性不意味着党“凌驾于群众之上;第三,党的先锋队性质不否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论荀悦的历史编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2,(5):116-121
荀悦不但在历史编撰方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而且在历史编撰思想上也多有建树。他基于对历史撰述作用的深刻认识 ,而强调历史记载对于“立度宣教”和“崇立王业”的重要性 ,肯定历史撰述的根本目的在于鉴戒 ;他以“有便于用”和“省约易习”为历史撰述的取材原则 ,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立典有五志”论 ;他重视秉笔直书 ,认真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荀悦的历史编撰思想是中国封建史学传之于后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5.
通常以为,陈亮义利观的核心是“义利双行”(朱熹语),然而这“双行”到底是怎样个行法,我以为学界并未说得十分清楚.本文即想从陈亮义、利概念的内容、两者关系,它与正统儒学的本质区别以及影响诸方面,对此谈一点看法. 一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概念,张岱年先生曾有一个比较明了的诠释.他说:义即当然,亦即行为的制裁.然义之标准何在,有对立的两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民之大利,此墨家之学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之所为人者,亦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此儒家之学说.所谓利,则是能维持或增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关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思想 ,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正确而妥善地处理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并把它集中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几…  相似文献   

17.
《论语·微子篇》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也说:“又有微子,王子比干、箕子……皆贤人也。”从上引材料很明显的看出,孔子与孟子都把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称为“仁”和“贤人”。并对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上述记载,本文把孔子和孟子的说法概括为“殷之三仁”说。对这三个人由于受孔孟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内都是褒之者多,而贬之者极少,基本上是被视为正面人物的。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具体分析这三个人,对笼统地把这三个人都视为正面人物的说法是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对这三个人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拟就对这个问题谈些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把“生动的直观”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他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生动的直观”?“生动的直观”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的直观”有何同一和差异?搞清楚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没有停止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而是把人类关于认识的理论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本质的差别和原则的分歧。这一差别和分歧体现在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就认识活动的起点即直观这一问题而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是“生动的直观”,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实质上是消极的、“简单的直观”。两者差别在于: 首先,什么是直观,即直观的主体是什么?没有主体就不可能直观,也无所谓直观。新旧唯物主义一致认为直观的主体是人。但是,在对人这一直观主体的理解上,新旧唯物主义却根本不同。费尔巴哈是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与“法家”曾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实际上,自荀学开创儒法合流先河之后,就已经改变了先秦传统儒家思想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法律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文化传统主要有四大特征,即法自君出、司法从属于行政、刑法为主、法势术相结合。这些根深蒂固的旧法律文化传统,以其强劲的历史惯性,严重束缚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彻底肃清旧法律文化糟粕之影响,是实现法治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近向21世纪的前夕,弄清楚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对未来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21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国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应当为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素质做好哪些工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使中国在21世纪达到跃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目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