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的无限性”是一个古代自然哲学观念,而在现行哲学教科书中,一律把它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命题。这种自然哲学的倾向,使哲学研究长期停滞,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发展。“宇宙的无限性”这一命题,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以及我国先秦诸子的哲学中,都曾论及。原子论的先驱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其本源——“种子”所构成的,由种子生化万物,无限的种子构成了无限的宇宙。在伊壁鸩鲁看来,“无限的东西”“表示原子和虚空共同具有的一种质,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示宇宙的无限性,宇宙之所以无限,是由于原子的无限多,由于虚空的无限大。”①我国古代学者从日常经验中领悟到,天色苍茫,是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奔同志《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一文,该文认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混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以及思维与存在行没有同一性的争论,对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的理论分析却重视不够。其实,只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范畴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刘奔同志的文章,从这个方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走出了新的一步。但文中的有些提法和观点,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文认为,精神一物质关系问题是本体论上的问题;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则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见第171页)又认为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比客体概念更广泛,客体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实际地进入人们实践领域中的那一部分,(见第173页)这些看法就似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3.
认为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应予“修改”和“补充”。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问题。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恩格斯在谈哲学基本问题时,从两个不同的意义和角度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在宇宙本源这个范围内,物质和精神确实不存在主次地位相互转化的问题。从认识论范围来  相似文献   

4.
张剑瑛同志发表在《松辽学刊》(社)1989年第1期的《对宇宙概念的哲学思考》一文指出:宇宙概念最初确立的科学含义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而现代科学证明,不存在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的、自身流逝的时间。所以宇宙就是指所有具体宇宙形态(如基本粒子、天体星系等等宇宙的表现形态)的总和,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就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运动着的物质;就是指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就是指  相似文献   

5.
陶富源 《东岳论丛》2002,23(2):97-99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大爆炸宇宙学主张宇宙有一个开端 ,然而这只是关于“我们的宇宙”起源的一种描述 ,并没有否定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是一个通过对有限物质形态的不断超越而不断展开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6.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先哲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但以往人们多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具体事物的有限性和整个宇宙的无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究竟怎样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决不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物质概念定义的修改、补充和发展上。这样做不但会徒劳无功,而且会引入歧途。为了阐明这一点,就不得不从哲学基本问题谈起。我们之所以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因此,如果说这个概念会‘陈  相似文献   

8.
有限和无限,是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几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军,试图征服这个古老的辩证法难题,但即使象黑格尔那样善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也未能真正科学地揭示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诞生以来,把这个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概括为“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以及“无限由有限所构成”等主要命题。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总结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补充。本文拟就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三个主要命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9.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份《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地球》、《直到自然界死亡》、《不要让生活得超过界限》等一系列警世学著作问世.其根据是一条重要信息:地球资源容量有限、经济发展增长有极限,从而提出我们人类生活还能延续多久的问题.这个严重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问的是宇宙和人类世界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它们是否也有极限?依大爆炸和熵原理与生灭运动辩证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在哲学发展上实质是宣告以往的无限哲学正开始向有限哲学转化,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诠释极限哲学本质的普遍性,以具体论证这一答案.本文正是为此而作.  相似文献   

11.
文质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我们知道,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是文艺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主要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上研究其概念的内涵和两者的相互关系,而很少深入探讨其内蕴的特质。因此,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绝对的;但超出这个范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则是相对的。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这个范围内,物质和意识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没有决定作用的问题,只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来研究。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14.
(一)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哲学史和社会思想史,是生活在祖国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离开了许多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的历史,就无法全面理解我们祖国各个时期完整的文化遗产。哲学,是研究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比如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时,古代维吾尔人民有关于水、土、空气、火四要素的说法,这显然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演化中的必然中介环节。 ( 2 )多元无限宇宙观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无限的宇宙是分为若干不同层次或等级的 ;我们的宇宙发生在更大层次的元宇宙之中 ,我们的宇宙层次是一个多宇宙群体 ;我们这个宇宙有生也有灭 ,是一个生命体 ,但它具有内在的遗传变异机制 ,能够孕育产生出新宇宙。 ( 3 )新人类观 ,认为人类就是新旧宇宙传承的机制和中介环节 ,人类的特点是实现了宇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 ,因而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 ,人类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是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16.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体与整体的二律背反 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把握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尤其是当这个矛盾及其解决方式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后,便会产生不同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从而支配和影响着一种文化的主要精神偏向。这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也为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其哲学所证实。 在人类的意识中,宇宙总被设想为一个包罗万象,永恒存在的无限集合,一个至大无外的太一。然而,这种无限性意识归根到底只是我们有限之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逻辑推论,或者说一种意识自身的无限前瞻和扩延,它始终缺乏可证实的经验依据。无限作为一个概念之所以能在意识和文化中存在,完全是出于一种统一世界的强烈愿望和主观信念,是基于人类  相似文献   

18.
严格地说,物质概念和物质定义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物质定义毕竟以浓缩的形式,集中地体现着物质概念的内容。所以,在研究和探讨物质概念的时候,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物质定义有关的问题上,这是很自然的。现在,国内哲学界的许多同志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从各个方面探讨如何使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更充实和更精确的问题。既然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实际上也就表明大家所采用的方法不完全一致。那么,目前在方法问题上究竟有些什么分歧,而哪一种方法更科学些呢?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崇尚抽象的、绝对完满的无限性概念,压制了现实的有限的东西,使哲学脱离了现实和人生。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其所关注的不再是脱离人生的、超验的无限性概念,而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有限的东西,这种哲学一般都致力于把有限性从抽象的无限性中拯救出来,让哲学和人生具有生气和诗意。它决不是停留于有限的个别东西之上而不思超越,它给超越和无限性以新的界定和定位。无限性被界定为有限之物的无限进展。这种新的哲学方向启发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这样的无限中不断追寻,永无止境地奋发前进。本文从时间的有限性、有与无的统一、尊崇差异性等几个角度,并结合中国哲学,论证和阐发了这种新的哲学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