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宗齐 《学术月刊》2023,(3):151-161
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相似文献   

2.
试论“再”的词义与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再”的词义与词性栾允庆“再”是个古老的文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在古典文献中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是个常见的古汉语虚词。“再”在甲骨文中写作“”,从“二”从“”,“”是鱼的象形字,但该义项并不多见,这正如“难”、“而”等常见字一样。“难”造...  相似文献   

3.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天津市语言学会协办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2005年7月16日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4.
王耘 《江海学刊》2023,(5):39-46
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仅是几千年来记录文明变迁的工具,其形体构造本身及实际语用也传承着文明原有的基因特质。在瀚如烟海的文字王国里,“点”独树一帜,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生命美感话语系统、类型和范畴的本质属性。在中国古代的行为实践活动中,“点”具有单一行动正反两面的双向对冲效果;另外,它不只是空间众相之一,还有“初”始、肇端的含义。“点”在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是一个一般性的全面范畴,掺杂着诸多社会属性,而从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外在行为内化为服从个人审美的心灵感受的转换前提,在于建构“点”与意念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而言,“点”是需要有“灵魂”的,其“灵魂”正由人类“意念”给予。无论如何,“点”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实践活动中的重要范畴,最根本的特性是其动词属性与名词属性的合一。它既是“动作”,也是“文本”,最终酝酿出了一种类似“涟漪”般的,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的,既向四周扩散又向中心收拢的行为模式与审美图式。总体上,当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字蕴藏的独特哲思,对于构建当代“中国学派”与“文明新形态”都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文字层面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似乎讨论的是中国哲学是否合法,或者,说得准确些,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6.
胡昭曦 《天府新论》2010,(2):129-132
孝道,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对传统孝道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是今日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历史上儒家孝道的变化及“孝敬”与“孝顺”、孝与利、“德化”与“法治”、言与行等作进一步讨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己见。  相似文献   

7.
论甲骨文字与结绳记事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甲骨文字与结绳记事之关系靳青万结绳记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关于其内部运作形态,我已在拙著《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中作过一些论述①。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在中国的甲骨文字中找到了新的有关于它的痕迹。该文字中的(即“专、传”)四字,不仅与结...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物性观是在“用心若镜”境界中的实现,以“无”的心境去化解一切认知、 功利之心对物的偏解,并寻求在“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的境界里物性的回归。《庄子》“乘物以游 心”的物性观包括了对作为自然的物、作为工具的物等物性的讨论,“游”作为心的艺术性的创造, 是物性回归中重要的一环。在“游心于物之不得遁”、“游刃必有余地”的命题下,努力摆脱主客分离 之心体下理性与功利对物的统治,使物性在道心的艺术性、创造性的运作中得以充分的呵护。这种 物性观经现代阐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治中 《天府新论》2000,3(6):57-62
阮籍是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与“迹”有异,“才”与“性”相离;行为上“慎”与“狂”兼具,“真”与“伪”同体;作品则外在风貌与潜蕴内质有别,以至相悖。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阮籍的人格悲剧,也就成了客观公正评价阮籍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注释编排方式略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注解”“注释”,根据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解释字句的文字”的意思。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1月12日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CAJ-CD规范)之前,绝大多数期刊都不区分“注释”和“参考文献”,而采用“注释”的方式标注引文出处和解释、说明正文字句,其编排位置或采用随页脚注,或采用篇后尾注。自从CAJ-CD规范颁发之后,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该规范,注释与参考文献分道扬镳,注释编排方式开始走向统一。但由于积习难改,有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2002,(3):109-112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探讨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应在文与言的关系中进行.从文言关系角度出发,汉字与拼音文字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字与语言互动的过程中,汉字与拼音文字对应语言分节点不同;从文字与语言的连接方式看,汉字与拼音文字存在理据性与任意性的差异;从“道”与“器”的关系来看,汉字重“器”更重“道”,而拼音文字重“器”.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随着社会历史的剧烈变迁及社会文化的变化,传统的儒学渐渐发生了某种转换,这种演变在清代进一步展示为经学的实证化趋向。经学的实证向度既以文化历史变动为背景,又与科学价值地位的提升相联系,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思想史意蕴。在经学的实证化过程中,文字、音韵等学科本身似乎也经历了由“技”到学的演化。在传统儒学中,语言、文字、天文、历算等本来属于具体的“技”或“艺”,清代学者在从理学返归经学的前提下,进而以小学、天文、历算等具体科学为治经的主要手段,并将科学的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融合为一,与之相应,科学也开始作为经学的一个内在要素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字结构、文字体系和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字结构与文字体系文字结构可划分为三大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的形式结构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的形式与语音、语义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形、音、义三位一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个体心理语言认知之间关系的结构范畴。实质上,前二者指的是文字的“内部结构”,后者指的是文字的“外部结构”;或者前二者涉及的是文字自身的结构,而后者涉及的是文字的运用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应该统一在人类对作为语言书面代码的文字的认知过程的整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汉字形体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字形的改换,不是任意的,无规律制约的,而是有它非变不可的原因和理由的。为了满足更明确地表达语言,更流利地书写文字,更方便地辨别字音字义等的需要,文字形体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甲骨文“七”字本写作“十”,是“切”字的初文,后来中间一短竖拐弯成“七”,原因是数目“十”字发生了变化。“十”在甲骨文中本为一竖线,后来为了醒目在当中加了一点,又为了书写便利改点为横,就成了后来的“十”,这就和原来的七字相混了,因此需要让“七”拐弯以示区别。再如匕首的“匕”与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字的定义     
文字的定义应是“人类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这个定义界定了文字的两个特性:载体属性和功能属性。文字的载体属性是书面符号,文字的功能属性是以书面为载体记录信息。记录信息的文字与表述信息的语言都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相似文献   

20.
《辞海》旧版、修订版、1989年版三种版本,在文字上都各有出入,从中可以看出各本的得失。如各本对“龚黄”与“槲叶”的解说,便不难看出修改的痕迹与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