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大学教育的发展定位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所以大学教育发展定位的经济取向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类与族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大学教育的人文取向又是其无可替代的天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分流、回归实际特点 ,其主流积极向上 ,同时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隐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帮助学生澄清认识误区 ,完善教育工作内容 ,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蕴涵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特征各异,并遵循一定的历史演变轨迹.在经济价值向度,各个时代的技术创新都追求创新的经济价值,但经济价值的实质、地位在不同时代又各异.在生态价值向度,技术创新经历了(朴素的)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人文价值向度,技术创新也经历了(朴素的)人文价值取向--(基本)缺乏人文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创新的异质价值取向之间的协调程度不一.只有在异质价值取向之间形成相互规范、相互制约的关系,方可实现技术创新的"真"、"善"、"美"之间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社会取向、学术取向和人本取向,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不利于研究生个体、高校学术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须以“人本取向”为“主轴”,以“社会取向”和“学术取向”为“车轮”,方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充分运用,促进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战略平台,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取向是加强政府投资力度,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6.
陈龙彪 《南方论刊》2005,2(11):54-56
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取向的教育引导。深化“两课”教育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强化社会教育作用;确立人本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认同意识等方面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教育引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一直是高等教育界所注目的问题。在现今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寻找怎样更好的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文章提出,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科目之一,它的价值取向与人文教育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文章通过语言、文化、人文教育的辨证关系,对于人文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文取向作为一种思潮,指的是注重个体之自然人与群体之自然人的顺利走向社会化,它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琳  陈鹏 《学术探索》2014,(5):53-58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权力主体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存在"重效率、轻公平""重秩序、轻自由""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司法价值取向模糊,尚未形成有利于教育法运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未来教育法制建设中,必须及时矫正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明确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并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从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教育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平 《江淮论坛》2002,(3):114-117
在21世纪全球文化面临转型之际,审视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趋向,文化的价值取向当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价值标准进行文化选择,要涵养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精髓,培养符合国际市场的观念文化,注意文化的时代主体与民族主体相统一,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人伦意识和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变化原因的探析,揭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既具有自足性 (即自在价值 )又具有为他性 (即工具价值 ) ,而衡量精神文明的价值又不能像衡量物质文明的价值那样 ,完全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和尺度 ,而只能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和尺度 ;同时 ,精神文明建设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和导向 ,还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和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努力使之健康地发展。面对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发展 ,并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或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定位在哪里 ,其价值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就成为我们必须直面而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才会使精神文明本身实现其最大价值 ,精神文明建设也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通过调查 ,从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就新形势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作了阐述。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旗帜鲜明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 ;改革“两课”教学方式和手段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阵地 ;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 ,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重视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期间,由于传统价值取向中部分内容的过时以及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了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向、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向现实化、价值评价标准从绝对转向宽容、价值取向层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等特点。为此,我们应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与"敬业精神"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高度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教育、医药、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教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医药、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医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但是大学生对依托专业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贫困生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贫困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注重金钱实惠、关注个人利益等问题。应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抗挫折教育、理想人格教育等,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达到对决策事项的充分了解,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经过充分民主讨论而制定决策的一个过程,其科学内涵包括了解情况、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推动科学发展两个方面。从实践取向上来看,提高决策科学化要从抓教育入手,夯实决策科学化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决策科学化有制度保障;要以调查研究为具体形式,深入实践以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围绕社会本位观和人本位观的两种教育价值观取向的争辩,贯穿了教育发展的始终.目前,我国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热潮,事实上是对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统一的重新认识和实践,在重视国家、集体利益教育的基础上,逐步重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将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重大影响.能否吸取人类社会本位观教育史的经验教训,尊重教育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