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刘德福同志发表在《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上的文章《也谈‘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概念》(以下简称刘文),很受启发。现在又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写在这里,以就教于同志们。刘文认为,为了弄清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涵义,必须“联系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作历史的考察”。我们完全赞成这个意见。我们先看看刘文所作的“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常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的《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批评这种提法“有片面性”,“沒有脫离唯心主义的窠臼”,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沒有这样说过”。笔者读后受益匪浅,但也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现冒昧提出一二,以就教于黎澍同志和其他同志。一黎文说,马克思恩格斯“只有一个提法”,就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文章强调“历史是人人的历史。所有的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人民群众也只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 庚子年(1900年)西太后决定对外宣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其中,恽毓鼎的说法受到不少人的重视。据恽毓鼎说,西太后决定宣战是因为轻信了江苏粮道罗嘉杰之子向荣禄密呈的“假照会”①。由于恽毓鼎参加过宣战前的几次御前会议,有的同志对他的说法深信不疑,断言“他的纪述是真实的②”。有的同志还引用《景善日记》、袁昶的《乱中日记残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等书的有关内容作为旁证,认定恽毓鼎的说法是可靠的。虽然也有少数人对恽毓鼎的说法持保留以至否定的态度,但从近年来发表的论著看,不少同志仍对恽毓鼎之说深信不疑,认为“假照会”是促使西太后决定宣战的主要原因。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点考证。  相似文献   

4.
1850年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学的研究方面。《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十年后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出版)。马克思为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和未来的社会形态作了探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和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来,“美的规律”一直成为美学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由于马克思只是提出“美的规律”,并没有具体论述“美的规律”,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不少的推测和争论,至今无一种说法,获得大多数人公认。 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阐述“美的规律”是什么,但联系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所体现的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马克思是从总的原则上阐明了“美的规律”的。本文主要根据《手稿》的论述,谈谈对马克思“美的规律”说的一些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6.
杜瑜同志在《中国史研究》上撰文论述城市的起源时,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论点,认为,城市的早期形态只是个“城市雏形”,到了国家产生以后,城中有了“政治”,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杜同志认为,这种说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也曾“特别”做了这种区分。 对此我感到很有可商榷之处。尤其,说马克思也曾“特别”做了这种区分之说,我的看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宄中,一般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是,它何以成为标志,人们的理解又往往不同。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1.《形态》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原理;2.《形态》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8.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深刻地指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的命题。……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我结合学习这一有针对性、有创见的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就历史动力和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问题,谈一点初步体会,以求正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是科学历史观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与包括费尔巴啥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区别的显著标志。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思格斯在马克思刚刚逝世时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也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作出唯物史观伟大发现的基本思想“就是  相似文献   

9.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邓宏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一文,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由赞同到批判,这一批判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发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过程。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虽然接…  相似文献   

11.
“社会”范畴的提出可以追溯得很早。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凡引此书处仅注页码)中,对这个范畴作了新的表述,其中蕴含着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的最初思想。无疑,弄清这个范畴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建立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因、源泉或动力在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从人类社会的诸种矛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这样一个范畴,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第90页)人类社会的其它诸种矛盾是基本矛盾产生的;它规定了人类社会这  相似文献   

13.
“礼”,历来被视为周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最高凝结(如《周礼》、《仪礼》、《礼记》的存世),对它的作用和意义,人们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试图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对“礼”的功能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加深对“礼”的认识和理解。什么叫“社会结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的组织方式,是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它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动态社会框架。在这个渗有血缘关系的文明社会的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指占主导地位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上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通常用“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来标定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并认为代表这两个特定阶段的典型著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认为,青年马克思重视人的价值问题,这方面的论述集中表达在《手稿》里对“人的异化”问题的解释中。那么,成熟马克思是否也重视人的价值问题呢?这些同志绕过《资本论》,认为成熟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问题的论述,可以用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那条“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在现代史、革命史、党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九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郭罗基同志的《思想要解放,理论要彻底》的文章,说“一九五一年《分析》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同志又作了很大的改动,增加了关于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议论纷纷。从此,对《分析》一文的评价,每况愈下。然而,鄣文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科学体系,而“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则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主构架”。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之所以对“三形态论”、特别是“五形态论”以及科学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与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产生种种误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忽略了对“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所致。本文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旨在求教。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的亚洲社会论看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所谓“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关键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二、他又是怎样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三、他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通过考察我们将不难发现 :人们加给马克思的所谓“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与他在这一问题的本意之间几乎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马克思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认识,即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一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片面到全面的逐步深入和科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是从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开始到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完稿为止。这五年多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写作“博士论文”前后,马克思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理性和自由”,其中包含着黑格尔哲学的消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前后,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第三个时期是1845年春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后,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第四个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1845—1846年),主要是全面总结概括对人的各方面本质的探索成果,并着重论述了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后一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看法,并以之有力地批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关  相似文献   

19.
“个人自主活动”与社会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断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提升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