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宗武(1906—1994),浙江乐清人。1931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政法系,中国现代著名的“日本通”,1935年任民国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是1934年到1939年间中国对日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人,熟悉诸多谈判内幕。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法国在华南地区经营颇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的战略利益。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这一地区局势日渐紧张。日军对华南的威胁,实际上也威胁到法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故在日军南进之前,法军方曾有过与中国联手共同抗击日军的提议,中法就军事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商谈,法国且在1938年7月以防日名义擅自侵占西沙群岛。但由于法国要全力应对德意在欧洲的威胁,无力兼顾远东,协议草案的内容又片面于法方有利,中法军事合作谈判陷于停顿。这期间法国既同情中国抗战,愿意有所协助,又极为担心日方的报复,因此对中国假道越南运输物资等问题做出种种限制,并最终完全停止,致使战时国民政府的对法外交未能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发生于我国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19世纪80年代。它是由东西方列强在远东疯狂争夺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而挑起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由于历时较长、牵连面广、不但中越法之间以及它们与列强之间在军事、外交等方面交织着复杂而激烈的明争暗斗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十分尖锐。战争对中、越、法三国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越、中法、上的大事。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中法战争史的研究十分薄弱,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它落后于中国近代史其它事件研究的状况。为了促进中法战争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广西社科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广西中法战争史研究会、蒙山县人民政府等8个单位联合发起,于1990年8月20日至25日在桂林市和蒙山县召开了中法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第7次全国性的中法战争史学术研讨活动,广西承  相似文献   

4.
宋刚 《江汉论坛》2004,(4):72-74
本 文 对 传 统 的 将 冯 王 郑 薛 划 分 为 早 期 改 良 派 的 观 点 提 出 异 议 ,在 重 新 分 析 了 冯 王 郑 薛 的 思 想 与 实 践 、并兼 与 洋 务 派 典 型 代 表 人 物 李 鸿 章 比 较 的 基 础 上 ,得 出“ 冯 王 郑 薛 与 李 鸿 章 都 具 有 背 离 或 突 破 洋 务 运 动 的思 想现 象,但却 没 有背 离或 突 破 洋 务运 动 的 实 践 实 质 ,因 而 应 当 共 同 归 属 于 洋 务 一 派 ”的 结 论 。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法马江战役一百周年,福建省中法战争史学术讨沦会于十月下旬在福州马江镇召开.与会者就中法战争史研究的有关问题,特别是马江战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推动中法战争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现在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1939年 3月——— 8月世界外交舞台上有三对谈判 :英法苏谈判、英德谈判、德苏谈判。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平衡关系。斯大林的大国倾向、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英苏之间的猜疑、希特勒的外交天才 ,最终使德苏谈判成功 ,希特勒完成了二战前的外交准备  相似文献   

7.
张荫棠被称为外交良才。1906-1908年间,张荫棠任西藏地方重要职务并参与了对英的外交谈判,这使他对当时中国西藏的涉外形势有相当深切的感受,并形成自己的一些外交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时局观、主权、外交理念与方法等方面。张荫棠的外交思想及实践,基于当时中国国力,具有现实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1887年,有关澳门地位的谈判就在里斯本拉开了帷幕。3个月后,一个新的不平等草约产生了,这就是《中葡里斯本草约》。尽管这是个草约,但签署的前后过程,却表露了清政府在没有炮舰威逼时,对外交涉事务的艰窘处境,揭示了西方列强对清政府采取联合外交的一些内幕,也反映了葡萄牙攫取澳门主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国民政府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标的对外交涉在一些领域展开 ,关税自主权的部分收回 ,政府印花税、卷烟税等在上海租界内的征收 ,以及实行已久的上海租界道契制度的变更等等 ,均表明收回国家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结果。其中围绕对上海租界内工厂施行检查所进行的交涉谈判 ,是国民政府借实施《工厂法》为契机以图对上海租界收回部分主权的又一行动 ,这是上海租界史中一段重要历史 ,也是当时中外关系中一件大事。由于原始资源缺乏 ,这一重要外交交涉的内幕一直未被清楚揭示。本文根据有关原始档案资料 ,对这场交涉的曲折过程 ,及其所反映的有关背景等进行论述 ,以揭示被掩史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五遂溪人民的英勇抗战与清政府的屈辱投降在遂溪人民积极准备抵抗的同时,中法之间的外交谈判于1899年3月开始在北京、巴黎间恢复举行。对于法人恃强侵占我国领土并拖延划界问题,两广总督谭锺麟与广东巡抚鹿传霖在1899年2月24日上奏光绪帝,表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指出法兵登陆后的暴行:“不照会地方官,径行登陆占据炮台,坚立法旗,并于离台后数十丈建椿造桥,意图永久占据,任意修筑、掘毁攻墓,人心已怀愤恨,复纵法兵入村骚扰,反借词民众哄斗,竟放枪炮,伤毙村民先后数十命,焚毁民屋数十间,海头村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的外交管理体系已趋完善成熟,三省六部九寺制度下的外交管理机构分工细致,配合严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使职差遣制度盛行,原有的外交管理机构尚书主客司和鸿胪寺变为闭简部门,由宦官把持的鸿胪礼宾使,控制了鸿胪寺和礼宾院的实权,客省使把持了客省,从而控制了外交管理之实权。虽然唐前期奠基于三省六部九寺职官体制之上的外交主管机构与关涉机构并未废止,但其职权已被各种使职差遣所取代,形成了一种皇帝和中书门下直接指挥之下的由各种使职差遣具体贯彻执行外交政令与外交事务的新的外交管理体制。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对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外交管理体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1927年的海防惨案是民国时期具较大影响的涉侨事件。事发偶然,却是双方长期矛盾的大爆发。案中华侨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函商、抗议、会商、派员宣慰等途径积极斡旋,但收效不大。惨案的解决,延宕多年。此案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外交在受制于法国的窘境下,以树立政府的新形象所做的种种努力,其结局促成了侨务局的设置、侨务条例的制订及1935年《中法越南商约》的签订,不失为"革命外交"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三)白崇禧自认为得意的杰作前章述及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是在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大力支持下起家,统一广西的;另一方面,李、黄、白等的倒陆(荣廷),平沈(鸿英)、拒唐(继尧),而统一广西并出师当时的广东南路。助粤肃清叛军邓本殷、申葆藩及陆荣廷残余林俊廷等部,对广东革命政权的巩固以至促成北伐,亦有其不可抹煞的功绩。李宗仁等一批受过军事教育的青年军官,无论从精力、智力、魄力各方面看,都比老军阀唐继尧、陆荣廷、沈鸿英,胜过一筹,所以他们能复劣势为优势,以弱敌强,以寡胜众,绝非偶然。如黄绍竑,白崇禧看到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选择投靠孙中山之路;黄绍竑在梧州,猛擒沈鸿英干将冯葆初,后来李宗仁同黄绍竑联合,接受白崇禧的建议,在战略上决定联沈倒陆,《倒陆是真,联沈是假》,李宗仁兵不血及于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占领南宁,同时激励了沈鸿英  相似文献   

14.
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统一和国际合作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社会科学》2000,18(1):46-49
内幕交易(insidertrading或insiderdealing),又称知情交易或内部人交易,指内幕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内幕信息或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发行、交易的活动①。国际社会逐步意识到反内幕交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各国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呈现统一化趋势,并在反内幕交易中逐步加强国际合作②。一、禁止内幕交易立法的规范内容渐趋统一  自美国首开禁止内幕交易的先河后,禁止内幕交易已成为各国立法的普遍趋势。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包括内幕交易在…  相似文献   

15.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谈判是清末清政府积极修约实践的重要事件.这次修约涉及中英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晚清中外关系的整体格局有所影响.在这次谈判中,有关外人参与中国口岸米谷转运出口的问题,成为修约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英双方几经会谈,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利,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人权益进行限制的目的.在这次议修商约谈判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其在外交上维护自身利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在清政府积极修约态度的变化之中,还可以看出其中对外交涉与内政变化的密切关联,外交观念的转变中有对外国势力逼迫下政治经济主权利益的切实诉求.这种努力虽然不能改变屈从列强的大格局,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清末政府外交中值得注意的动向.光绪末年显露的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成为国人外交观念转变之趋向.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的欧洲是伏尔泰的欧洲,也是“中国之欧洲”:在18世纪,一股“东方热”、“中国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猛然地冲击着法国和整个欧洲。崇尚中国成为那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和潮流。在这中西(中法)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大潮中,伏尔泰无疑是拓开航向的先驱者。是他,以历史学家的开放视野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是他,以哲学家的深刻追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又是他,以文学家的敏锐开启了中法文学交流的历史航程。伏尔泰,这位集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西方文化巨子,以他特有的远见卓识,在中法文化关系史册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章。  相似文献   

17.
中法关系缘起于蒙古帝国西征。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开通 ,传教士循陆上丝路东来 ,从而开启了中法外交之门。现代意义上的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却是在 1 9世纪 70年代。中法经济、文化关系的开启则是传教士自海上丝路东来。丝绸之路是中法关系的通道 ,传教士、教徒是中法关系启动、展开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不对称直接表现为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才会出现内幕交易,可以说内幕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本文把信息不对称分为宏观信息不对称和微观信息不对称。宏观信息不对称是指政府管理部门在制定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时所产生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等,由此导致的内幕交易为宏观内幕交易;微观信息不对称是指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洋外交的近代意义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明确外交这一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钱亦石认为:“离开政策来讲外交.就决无外交可言”。①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说,外交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而法国学者加登也强调外交业务的技术性,认为:“广义上的外交是关于对外关系或外交事务的科学,在更为确切的意义上外交是谈判科学或艺术”。苏联学者注重外交的阶级性,“外交是外交机构和国家代表在对外关系交往中的活动;是用谈判手段和其他和平手段实现该国统治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中意两国于1866年签订了第一个《通商条约》,为以后两国通商贸易奠定了基础,中意两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往来亦由此开始。辛丑条约签订后,针对关税自主、平等贸易等问题,晚清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大利进行了长期谈判,最终于1928年同意大利签订了中意《友好通商条约》,有条件地解决了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问题。1949年,南京政府在行将覆灭时同意大利签订了《友好条约》,肯定了中意两国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这些商约的签订及谈判对于推动中意两国经济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