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1983年第8期登载了张家哲同志《究竟该如何评价范文程》一文。对范文程的评价不单是评价范文程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对明清之际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到民族关系和清代前期的历史地位,值得探讨。兹对张文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范文程进入后金社会 张文认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后,便频繁地向其他民族进行掠夺性的战争”,“萨尔浒战役后努尔哈赤进行的战争,很明显已越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与女真人之间的民族斗争 ,是明清之际时代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章回小说作家 ,以小说创作的形式 ,记载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汉民族民族心态的变迁 ,以及明清之际章回小说中的民族心态 ,即对辽东战事必胜的自信和对“四夷”文化落后的鄙视 ;对入侵者和卖“国”者的痛恨和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歌颂 ;对周边“附属”小国的统帅心理。同时 ,明清之际章回小说中对民族心态的描写 ,还给后人研究与了解当时历史剧变与民族冲突对人们生活与心理的影响 ,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史料。  相似文献   

3.
一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历史评论家。他的《读通鉴论》是和《宋论》同时写成的一部洋洋六十万言的历史评论集。在本书里,他对《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千多年间的事件,人物、制度等,广泛地进行了分析评论。他不单是就往事论往事,指古人评古人,而每每是结合现实,古今对比,纵横联系,依经据典,傍征博引,通过对历史的评论,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他提出;“鉴古酌今,以通天下之志而成其务,非循名责实泥已迹者之所与知久矣。”(《读通鉴论》卷20,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均只注明卷数)这种“鉴古酌今,”是多少含有“古为今用”的意义的。嵇文甫先生评价《读通鉴论》说:“船山史论文章很多,其论史,一方面由于他身遭国变,创剧痛深,所以比物连类,感慨寄托,独喻之忱,触处流露;另一方面由于他自有一套系统的哲学思想,深入无浅语,所以每一议论,洞彻渊微,总表现出他那根本的哲学见解,非浮光掠影之比。如他晚年  相似文献   

4.
<正> 王船山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他不仅以自身的高风亮节,影响了后代大批志士仁人;而且着力于创建一个继往开来的学说体系,把儒家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历史上的儒士阶层问题,他也有不少鞭辟入里的见解。本文拟将这方面的有关论述,加以整理,略探其本源,并扼要加以评论。一王船山的儒士观,是继孔、孟和朱熹之后,对我国传统儒士观的又一发展,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士”一词的最古本意及我国历史上士阶层的起源,学术界已讨论了几十年。对“士”  相似文献   

5.
“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论明末清初的精神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发贵 《船山学刊》2000,(3):86-89,106
明清之际有无启蒙思潮 ,学界一直有争议。本文以为 ,若以在冲破传统桎梏、超越主流成见、倡论前人所未能言、未敢言的意义上来理解“启蒙”一词 ,那么 ,我们以为 ,明清之际是曾出现过这一精神状态的。能直接表现这一点的 ,一是明清之际富有批判意识的大儒辈出。如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吕留良、顾炎武、傅山、刘献廷、颜元等等 ,就是其间杰出的代表。二是此时精神活跃 ,议论纷陈 ,闻所未闻的石破天惊之论 ,比比皆是。如“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凡为帝王皆贼也”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爱国史家王夫之《宋论》一书,对宋史进行了精辟评论。王船山曾亲自组织抗清义军,并在南明永历朝政府担任行人等官职,因而他对南宋初抗金义军活动的评价特别深刻,许多论断很有见地。他说:“况乎义兵者,尤其不足恃者也。义军之兴也,痛故国之沦亡,悲衣冠之灭裂,念生民之涂炭,恻怛发中而不惜九族之肝脑者,数人而已。有闻义之名,而羡之以起者焉;有希功之成,而几幸其得者焉。其次,则有弱不  相似文献   

7.
陆陇其理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陇其理学思想述评晋圣斌(北京化工集团公司党校)陆陇其(1630—1693),初名龙其,后改为陇其,字稼书,浙江当湖人。他是明清之际复兴朱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称扬他“研精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是“蔚然一代之纯儒”。但他不...  相似文献   

8.
<正>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历来评论很多,见仁见智。我们觉得,在众多的评论中,王夫之的见解较为深刻,是值得注意的。王夫之对诸葛亮作了这样的评价:蜀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先主殂,武侯秉政,务农殖谷,释吴怨以息民,然后天下粗安,蜀汉之祚,武侯延之也”(《读通鉴论》卷十。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见此书卷九、  相似文献   

9.
孙卫华 《江汉论坛》2005,(8):142-143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同时也是产生思想家的重要历史阶段。李贽、何心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吕留良、唐甄等思想家倍受政治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关注,他们的思想经常被应用、吸收、阐释和评价。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以西学作参照系概括清代学术为:“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①从梁启超起始,杜国庠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分析明清之交(约当公元十七世纪)时写道:“经过他们(指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引者注)的批判,理学是决定地终结了,绝没有死灰复燃的可…  相似文献   

10.
二程无意于治史,但在他们的著述中,有着大量的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言论。二程的历史视野不算开阔,评语也嫌零碎,但评论的对象却比较集中。特别是他们的立意在于以历史论证义理,其思想就自然地体现在史评之中。张载有言:“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张载集》第275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人物上,二程评论最多的,要数孟子了。他们常常以孟子为中心,兼评孔子、颜子、荀子和韩愈等人。由门弟子杂录而漫无系统的二程言论中,评孟是一个窗口,可以从中窥见二程的基本思想,也许会收到以简驭繁之效。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王夫之伦理思想中,把“正志”、“务义”、“造命”,看作是人生最高价值的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言行准则。他自己按这个准则立言,也按这个准则行事;以此要求别人,也以此要求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也用这个准则加以评论。 1 “心之所期为者,志也”。这是王夫之对志的解释。志是人生所追求的有预定目标或理想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志向,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然而立什么志,则是人生的重要问题。王夫之认为要“正其志于道,则事理皆得”。这里指的道,即他所说的“道之所在,义而已矣”  相似文献   

12.
精舍考     
《管子·内业》云:“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96页)这是关于精舍的最早记载,意指精神所居之处。考诸经史,自汉代至于明清,精舍之名均见于正史著录,但是其涵义却有多种。其一,汉魏之际,精舍是  相似文献   

13.
金成基在《历史研究》1982年第五期、林明在本刊1983年第二期相继发表了重新评价范文程的文章。二文作者一反过去公认的见解,认为范文程不但不是大汉奸,而且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一个很“爱百姓”的“好官”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允是一位被忽视的历史人物。在近代的通史著作、高等学校历史教材中都没有他的地位,连南北朝断代史著作中对其人也不置一词,所有辞书亦语焉不详。今天提出这位历史人物来评论,希望能给他应有的评价和历史地位,同时给一些“谀言媚主,曲笔阿时”、“临危苟免,脱己陷人”者以无情挞伐。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气节(包括晚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对于那些活动在朝代更替、敌国(异族)入侵或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人物,气节表现往往是论定他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钟文典同志发表在今年《学术论坛》第1期上的《论李秀成》(以下简称文章)一文,原是为了对李秀成的一生“试作评论”的,却不得不以超过全文十分之七的篇幅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世代交替,社会动荡,王渔洋初以秋柳诗名扬海内,继而被尊为一代诗宗,将明清时期山东文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该诗峰以王渔洋为主要代表、由多代众多作家共同构成,可以视为“王渔洋现象”.以“王渔洋现象”为核心,可以分析山东地域文化对王渔洋的培养成长特点,分析山东地域文化与全国文化互动的特点,把握明清之际山东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家族文化、结社传统等特点,以“王渔洋现象”为基因仰视明清之际山东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和时空图谱.  相似文献   

18.
一 明清之际的时事剧,是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大的政治斗争和动荡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明确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创作成就上,时事剧作品虽然有优劣、高低之分,但无疑地有其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共同的艺术特色。 明清之际时事剧有二十八本之多,但现存的只有七本,占四分之一。它们是:反映东林党人同魏忠贤阉党斗争的《磨忠记》(范世彦)、《喜逢春》(清笑生)、《清忠谱》(李玉);反映明朝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两须眉》(李玉)、《合剑记》(刘键邦);反映满洲攻明和明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民本主义思潮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民本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可从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民本主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