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9年,一部反映经历世界大战打击的西方青年的苦闷和失落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震动了世界文坛,作者成了美国划时代的作家。他,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欧尼斯特·海明威。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从三十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在中国的声誉有增无减。他的作品大部分已陆续译成中文。他成了中美文化交往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作品的重要艺术风格,《永别了,武器》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写作手法.这本书中天(weather),地(landscape),人(emblematic people)的描写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书中,天气,景物仍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作为暗示主人公遭遇的象征,某些看似轻描淡写的人物却也都在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成为太阳用于照不到的隐形精神雕像.  相似文献   

3.
分析《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不同时期的海明威从反对战争到主张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的不同战争观。海明威的战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他对世界、社会,对人的命运、道德准则及精神价值的看法。海明威的战争观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大部分都在描写人物形象与经历,以塑造硬汉式的悲剧英雄形象而著称。以其著名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及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对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式的悲剧英雄主义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所著长篇小说,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小说中的悲剧人物亨利的描述表达了反战的情绪和对人生的困惑。小说揭示了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必然性。《永别了,武器》也是一战之后美国社会众多反战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以基督教救赎论为思想基础创作《永别了,武器》,旨在探索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世人如何摆脱战争的罪恶,重新构建生活。基督教救赎论思想在作品中的揭示和有效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所特有的基督隐喻来实现的。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凯瑟琳这一名字词源意义与基督教救赎论思想的关联性和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所特有的基督品质使她在作品中发挥着基督救赎人类罪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永别了,武器》中“迷惘一代“的精神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反映了那一时代"迷惘一代"的精神特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对战争从热情参与到深恶痛绝,对爱情从逢场作戏到真挚负责,对困难和厄运,艰辛抗争,表现出他是一个“硬汉子”。战争的残酷,爱人的死亡,又使他走上了迷惘和绝望之路,反映了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迷惘的一代”所共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欧纳斯特·海明威,美国现代文坛泰斗,他一生都在探险。在他的生活和艺术道路上,充满了死亡、孤独、爱情、搏斗的诱惑。192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再现了作者人生经历中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是他艺术探险的精彩的一页。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志愿参战、身中两百多块弹片后从意奥前线“光荣归来”的“英雄”,十年后,他身心的创伤仍余痛未消。大概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永别了,武器》中,他以简练如洗、冷峻含蓄的风格,真实地记下了那久已湮没的年代一大批人的惨痛经历。小说的主人公——美国青年亨利·菲特力,是意大利军队医疗队的中尉,对战争充  相似文献   

1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制约着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无论是主人公悲剧的人生观,忧郁的内心世界,还是其人生的经历及其对生命中孤独、失败、死亡的思索,都具有着作家海明威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意映.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描写的是主人公亨利在悲剧性遭遇中的性格发展和精神升华。书中的战争背景隐喻人类艰难的逆境,亨利抛弃战争得到爱情,爱情最终又归于幻灭。在一系列厄运之中,亨利性格和精神日趋成熟。他逐渐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不再游离在现实之外,他学会了忍受孤独,以淡泊的心境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付命运的挑战。他在荣耀和挫折之间寻求着新的人生价值,从而摆脱了虚无颓废的困扰,成为海明成式的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13.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把《永别了,武器》阐释成海明威对爱情的讴歌和对战争的憎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于其中凯瑟琳的形象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暗含在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下的还有海明威对于女性的敌意与恐惧之情。  相似文献   

14.
《简·爱》和《飘》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两个出身平凡中却具有独特思想的女性---简·爱和思嘉·奥哈拉。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飘》都称得上是描写旧时代女性中最经典的著作,这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敢于对抗时代、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等鲜明的人物特征。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受到了旧时代社会压制,但最终通过行动收获到了真爱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小说中,通过对男主人公亨利形象的精心塑造,作家借助战争这个放大镜反思了现代世界危机四伏的生存境遇和由此造成的个体无家可归的精神困境,继而深入探讨了现代世界中个体命运及其生存选择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岸》是前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哲理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主要描写苏军炮兵排长尼基金与德国少女爱玛在战争中相爱和战后重逢的故事。作者描写了战争环境中的战乱,炮火、鲜血和死亡;描写了和平环境中的冷战和主人公尼基金之死。他的死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痛苦、阴郁、忧患的纱幕,令人惋惜、惆怅,也令人沉思。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人生、爱情、复仇、战争……等主题一样自古受到作家的关  相似文献   

17.
欧纳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当代美国,也是世界上具鲜明特色的作家之一。1919年,这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凯旋”的英雄带着二百三十七处弹痕和无法医治的心灵创伤开始写作。在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佯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中他引用美国老一辈“意象派”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作为题辞“你们都是迷失的一代”(A Lost Generation)。从此,海明威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迷惘的一代”的最主要代言人。1929年,海明威发表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AFarewell to Arms"),成为“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并奠定了其在此类文学中的首脑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海明威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入手,分析海明威作品中悲剧主题的来源,并以《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为例,探讨悲剧主题在其代表性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的代表作。凯罗林·戈登认为:“它是一部堪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样的佳作,是一部题材最古老但却是用最娴熟的技术写成的最好的罗曼史。”运用解构主义的有关理论研究发现,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绅士爱德华在追求骑士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与工业社会的理性精神冲突时演绎了一幕幕道德悲剧,反映福特对导致人性异化的工业精神的解构与颠覆,对工业社会产生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好兵》体现了福特反工业精神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在他的两部早期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 ,武器》中描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 ,他一生都在迷惘中追求。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创作的整个思想基础都是在“迷惘的一代”时期奠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