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懿 《经营管理者》2009,(22):334-334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举,它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支配力和强制力,能对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能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是反腐败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有效预防和及时揭露腐败。本文阐述了腐败的实质,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我国反腐败权力制约机制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2.
蔡佑民 《领导科学》2001,(12):44-45
从历史上看,腐败往往与权力紧密相连.腐败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腐败主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严重倾斜和扭曲而滥用公共权力;二是对公共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导致其在运行中发生失控和变异,从而成为公共权力拥有者的谋私工具.  相似文献   

3.
在一切社会中,腐败总是与一定的公共权力密切相关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从权力腐败的根治来看,反腐是治标不治本,防腐才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就必须为权力的运作设立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权力之间的制衡。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年来公共权力滥用之普遍,危害结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逐渐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缺乏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必定导致腐败。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最容易被滥用,也最容易产生腐败。因此,只有将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置于一个有效制约的机制下,才能正常合理地运作,才不至于使掌权者滥用权力而导致民主制度的破坏。在现代民主化进程中,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是世界各执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失控和滥用。法国大思想家盂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防止权力失控或滥用,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在现代社会,往往设计出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并以法律作为运行规则,即把权力制衡融于法治之中。权力的制衡有丽种形式,其一是政治系统内的制衡,其二是政治系统外的制衡。前者是指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体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在我国还包括党政系统的纪检和监察等;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权力制衡,诸如社会监督、民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还有社会教化.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自律等等,也属于权力制衡的范畴,其目的都在于规范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防止企业领导人员腐败的关键是监督,监督的核心是企业领导人员的用权,很多腐败案件都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行使不当,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权力的监督,提高监督效果提出三点建议,促使他们正确使用权力,更好的廉洁从业。  相似文献   

8.
权力的特性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在我国当前反腐倡廉的过程中,对权力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我国现行监督体系的效力不高,因此有必要探讨强化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以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受西方政治学思想的浸染,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观念渐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认知,人们把公共权力视作腐败生成的根源,认为反腐倡廉的关键在制约和监督权力。有效规制权力作为反腐败的重要途径,本身不存在争议,但如果因此而忽视对贪官内心世界演  相似文献   

10.
任何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对国家权力的行使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则会形成对公民权力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腐败犯罪的一个显著动向就是涉棠的高级干部的明显增加、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为什么这些犯罪动向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呢?我因的监督体系机制还存在那些不足与缺陷?我们又如何更好地监督政府,实现权力的制约?这都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对象,以寻求克服权力拥有者腐败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第四种权力”的威力 新闻媒体在西方被认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为了防止和打击腐败,各国大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廉政法规.限制对公共权力的滥用。监督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在众多的监督手段当中,舆论监督是各国通用的重要监督手段之一。社会政治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规范权力行使、强化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在县一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规范和监督县委书记用人权,  相似文献   

13.
金鸿浩 《领导科学》2021,(1):103-105
腐败是公共权力非公共运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吏治腐败扭曲了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标准,以关系远近、贿赂多寡作为官员晋升的"潜规则"。司法腐败则扭曲了国家司法权和执法监督权,受赇枉法,视多寡为曲直,"犯罪虽同,断狱乃异"。建议进一步强化公共组织、专职机关、社会公众腐败预防的制度设计,倡导廉洁文化,最大限度防止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  相似文献   

14.
王长江 《领导科学》2013,(12):20-21
从权力约束上寻求治本之策,成为今天反腐败的社会共识。屡禁不绝的腐败现象表明,用零敲碎打的措施进行约束,就好比堂吉诃德用长矛大战风车,远远不足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把纵向权力制约、横向权力制约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遏制腐败才有足够的力量。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缺乏体系性、系统性,仍然是现有反腐倡廉制度的突出特点。从系统论的角  相似文献   

15.
按照权力授予原理,人民群众拥有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是,由于权力自身的惰性、扩张性和过度理性,这种朴素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时遭遇挫折。于是,我们党力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并尝试将公开范围从行政权力延伸至党委权力,选择县级党委作为党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的突破口。应该说,这种尝试既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向,也符合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理路。但从实践进展看,当前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并没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忽视了促进县委权力公开的内外要素——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和公共参与。唯有合理规划这些内外要素,才能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权力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公共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腐败,一旦失衡便会祸国殃民,因此权力制衡是世界各国宪政的最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权力制衡机制,谋求建立科学、民主、高效、和谐的权力监督体系,但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等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方莉 《经营管理者》2013,(28):339-339
党的十八大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国有企业新时期实现"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一个新课题。浅析,健全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防控机制,构建与供电企业相适应的监督体系,是保证权力正确运行和监督制约的关键。因此,供电企业应以制度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人的理性自利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范的风险。制度规权作为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主要途径,从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对公共权力进行着有力的制约。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和高交易成本问题,制度规权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外在性局限。通过政府职业伦理建设培养起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良心和个体伦理自主性是规范公共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素芝 《决策探索》2010,(22):27-28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对权力的范围、实施对象和运行规则等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约束的一种体制。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就是要以法制化的规则和程序制约权力,使权力限定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近几年来,尽管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消极腐败、违法违纪仍时有披露,居高不下,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力。当前,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于为人民谋利益,已刻不容缓。为创新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必须改革权力配置,强化监督的制约性;完善监督制度,强化监督的法制性;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实效性;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提高监督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误区之一:无视分权而谈监督。 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前提是合理分权。没有合理分权,就无所谓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三权分立”的过分警惕甚至恐惧而往往讳言“分权”,使有的人脑海里产生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党和国家政权只能集权而不能分权。其实,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