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云门》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耕的目标是五谷丰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风调雨顺为前提的。用"门"这样的形式和手段控制云,以达到风调雨顺,既是先民们天人合一理想的表现,又是其追求真、善、美思想的反映;既体现了黄帝时代这一时空的生态环境,又展示出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凉州,既指河西重镇凉州城,亦指以凉州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河西诸州。凉、甘、肃、瓜、沙诸州,形成一条沿河西走廊的凉州都市链。唐代大批将吏文士往来凉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纷繁多姿的凉州都市文化。唐诗中的凉州都市文化表现在描绘凉州的繁华景象、描写凉州歌舞、反映凉州民俗与士人精神风貌、凉州的衰落等方面。凉州都市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有唐一代,凉州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相浮沉。重新认识唐诗中凉州都市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奇异风采,把握它雄浑的脉搏,在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相关研究将承载继往开来的文化基础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水族是我国南方稻作农耕民族之一.在水族众多的民俗节日中,敬霞节主要表现为稻作农耕祭祀的内容.水族先民在稻作农耕过程中,通过敬霞等农事民俗的祭祀活动,用民间信仰和巫术的方式祭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一民间祭祀活动在一定的时空里依然存在,并调适着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对这一民俗事象的进一步研究,可以...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申报过程中,我们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特指各种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农业品种均比较健全、比较完备,且这些传统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或传统农耕文明集散地.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应重点考察这里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否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品种,是否保留有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农业管理制度,是否保留有传统的农业信仰方式以及与这些信仰息息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形式申报的,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与其所处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部门农业结构和立体农业结构两方面对土家族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部门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渔猎和采集并存,农耕生产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相关农业生产随之演变的历程;立体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生产由河谷地带逐渐向山坡推进,其它生产部门随之演变的过程;历史时期农业结构存在地区性差异,在开发较早的地区农耕生产占据主导,而在僻远地区处于传统的农耕、渔猎和采集并重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白族地区,特有民族宗教“本主”信仰,它的基本内容概括起历朝历代白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所有习俗。白族人民向“本主”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形成庞大的信俗思想体系来支撑人们思想精神,提高整个民族自强、自尊的凝聚力量。所以本文从白族人民“本主”信仰的普遍性、现实性、权威性三方面,来反映白族人民的本主文化。  相似文献   

8.
元夕民俗是农耕文化现象 ,它在欢快谐乐之中始终隐含着农民们对健康、丰收、顺达的执著追求。中韩元夕民俗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事象 ,论文以走桥 (踏桥 )、照田财 (炬火戏 )、月下立表 (木影占年 )三题 ,探讨两国农耕文化的同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存的江西傩神与祭祀形态蕴藏着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信息,其在祈求村族平安与风调雨顺的基调中,表现出浓厚的神农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等三大主题意义倾向,是现存中华傩文化遗存在江南的典型形态。江西傩神崇拜与祭祀仪态现状折射出原始生民“人头祭”图腾痕迹。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凉州以富饶著称,军事重镇、王候领地、商贸中心促使凉州产生了丰富的音乐品种,其中凉州曲、西凉乐与西凉伎比较突出,从隋唐时期凉州地名的产生与演变、凉州的地域价值与凉州古镇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简要分析,对探寻隋唐时期凉州音乐的发展概况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跳香节最初是湖南沅陵"哇乡人"祭祀祖先盘古的一种原始仪式,后来演化成乡民庆贺当年五谷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等盛大的民俗活动。跳香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宗教于一体的人文综合性艺术现象,它的终极目的是在人文精神的追求上,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彝族农耕文明是从早期的畜牧文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农耕语汇丰富细腻。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传统文学,其中的农耕谚语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16.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温德尔·柏瑞系美国著名有机农人、诗人、哲人,后现代农业先驱。辞去大学教职返乡50年来一直从事有机农耕。其知行合一的人生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有机农耕思想,其中包括对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反思和批判,视大地为神圣的存在,为多样性辩护,为小农场放歌,视农耕为一门艺术,视农人为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公民等。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智慧高度妙合。对于我们在复兴乡村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规避西式工业化农业的弊端,大力发展"全域有机农业",探索一种"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的城镇化",繁荣乡村生命共同体,开展生态教育和热土教育,柏瑞的有机农耕思想不乏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农耕文化,优劣并存,地处黄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尤其是陇东的静宁县更为典型。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束缚,实现创新,解决包括土地政策、农耕工具、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