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厢记》在文学史上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是偶然的。本文通过对《西厢记》形成的梳理,从宏观的视角探索《西厢记》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高的成绩,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金元草原文化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作为中国经典剧目,早已为世界所认知,许渊冲译本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对《西厢记》本身内容的宣介,更在于其向英文读者展示了诸如唱词、韵律、曲牌等形式上的文化,还有中国人民渴望智勇双全的优秀品质、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冀等向上向善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文化迁移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明清《西厢记》批评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它以进步的主题、生动的形象、恢宏的结构、华美的曲辞赢得了明清批评家的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他们不仅在《西厢记》的全面感悟中作出点滴赏评,而且还紧紧围绕作品进行系统评点;他们或者阐幽发微,力图—一挖掘《西厢记》的内在意蕴,或者借评《西厢记》,阐述自己的哲学见解,人生理想;他们对《西厢记》进行修订改造,或求合于事理,或求适于表演。各各不;司的视角透视,使明清《西厢记}}批评呈现出丰富繁杂的体貌。它们不仅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中不可…  相似文献   

4.
陆扬 《社会科学》2000,5(4):62-66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同中国文化的关系 ,理论界谈得较多的一面是这一理论对中国文学及其批评断断续续发生的影响。如鲁迅交代他创作《补天》是取弗洛伊德学说来释人和文学的缘起。郭沫若早年《〈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一文中对王实甫《西厢记》的阅读 ,更明显带有弗洛伊德读《哈姆雷特》的痕迹。但是反过来看 ,中国文化在此一理论中间直接留下的印迹 ,还远没有得到它所应有的注意。本文想集中来谈一谈后一方面的问题。《精神分析引论》中 ,弗洛伊德谈到过梦境中的无意识有点像中文。他承认自己并不懂中文 ,但是中文…  相似文献   

5.
纪秀明  汪智超 《云梦学刊》2005,26(6):134-137
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坚持怎样的文化身份立场成为中国古典叙事小说翻译关注的焦点。从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西厢记》的翻译传播实践看,针对古典叙事文学的具体特征,翻译中的身份立场与具体翻译策略问题值得重视,古典叙事小说的翻译应当遵循适度、多元性原则和采取多种翻译策略糅合并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季鸿 《兰州学刊》2010,(Z1):80-82
《〈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西厢记》选本与曲谱收录予以系统深入探讨考述第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以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厢记》的各类改、续之作所做的材料搜集与研究,较之他书用力最勤,是集大成式的总结,在《西厢记》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伪托名人评校本的出现在中国戏剧史上,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评价之高、刻本之多、上演之盛而言,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与《西厢记》相媲美。明中叶以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戏曲小说创作的兴盛,出现了刊刻、演出和研究《西厢记》的热潮。据统计,从万历初年至明末,六七十年之间,《西厢记》就出了六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许多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文艺批评家都参加了《西厢记》的校勘、注释和批评,对《西厢记》的广泛流传和深入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此文为孔繁信所撰,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对《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关汉卿所作,还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是王作关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文章说,明代前期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极为流行。文章据清人施国祁《礼耕堂丛说》、毛西河《论定参释本西厢记》、明王骥德《新校法古本西厢记考》题释、明张羽关氏春秋(即关作《两厢记》)为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一辑载蒋星煜《论徐士范本〈西厢记〉》一文中称: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把《西厢记》和《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诗集》、《水浒传》并列,而称之为“才子书”,就被人推崇,认为金圣叹有创见。而程巨源要早于金圣叹七十年左右,他就把《西厢记》命名为《崔氏春秋》了。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是盛行于晚清思想界两种影响较大的中西文化观。这两种文化观产生的背景、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式方法、思想特色、客观历史作用等方面存在一致性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两种文化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3.
“优胜劣汰”法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效率优先”抑或是“优胜劣汰”,都不适用于文化。“较低文明被较高文明所征服”、“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与现阶段人类社会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并行不悖。具体到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还需要采取宽容态度,给予适当保护,使其与强势的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肖向明 《晋阳学刊》2006,11(5):103-109
在科学逐渐昌明、现代意识勃发的“五四”社会趋势下,“鬼”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遭遇、现代作家新的文化态度以及表露于启蒙与审美不同层面的文学纠葛等话题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生存都是富有探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进程与走向。这一历史事件必有它出现的理由 ,也有它不能否认的不足。本文以一种“同情地了解”的方式、态度从主客观两方面揭示其产生的缘由 ,同时指出了其大致三个方面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双百方针”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促进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而产生的。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正确区分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有效地克服了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从而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内涵的具体分析表明 ,江泽民站在时代的前沿 ,与时俱进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江河"作为普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不断地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体现着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分别喻指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川酒文化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酒文化旅游可推动酒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文化的弘扬、酒类企业的壮大。凝练川酒文化特色,挖掘川酒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以推动该区域旅游资源合理布局,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有重大意义。要将川酒文化旅游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专线的核心资源,应从几个方面着手: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打造产区战略,实现生产旅游一体化;塑造各类品牌,多角度吸引旅游客源;搭建立体宣传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林庆 《学术探索》2003,1(1):47-50
本文通过质疑墨学“中绝”论 ,以引起学界注意文化转移现象特别是应该从墨学与大众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认真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