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在语言的运用中,要想收到好的表达效果,必须注意语音修辞问题。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动听就是语音修辞产生的效果。声音配合得当,铿锵悦耳,和谐优美,就能给人以美感,使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更加鲜明有力。不可想象,一篇读起来拗口、听起来逆耳的文章,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事实上,从古至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总是声情并茂,相得益彰的。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中,语音修辞是…  相似文献   

2.
最近,编写一本《(语文)课本里的辞格》小册子,引发了对修辞的许多思考。“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个题目很大,本文“大题小作”,着重从理论上谈谈修辞在语言里的价值问题。修辞的基础是语言,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修辞是语言的“表达术”。修辞,有人说是调整修饰语言,有人说是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的活动,有人说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从本质上说,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所以,修辞的基础是语言,离开语言的材料和规律就没有修辞。修辞必有语言形式。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不…  相似文献   

3.
CAI课件的声音包括解说的声音、音响效果声和音乐声。在实际应用中 ,应注意声音质量的选择、语音的修辞效果、解说与音乐的运用、音乐节奏的选择、音响效果音的合理运用、处理好声音与其它媒体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并且进一步指出:所谓“语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上下文。“注意交际效果,考虑群众反映”,包括材料要用群众所熟悉的;内容要准确.新颖、平易;形式要生动通俗;对群众要有说服、感染、鼓舞、鼓动等作用。(该书第2、10页)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的修辞才算比较好的修辞,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效果?张弓先生这里的出发  相似文献   

5.
修辞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原则。在言语交际中 ,要注重语音修辞得体 ,追求语音的和谐美。要注意词语选用得体 ,力争最佳表达效果。要注意语言与大语境相适应 ,同大语境协调 ,体现宏观得体性  相似文献   

6.
辞格运用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是应该注意美感效果。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王易说:“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杨树达说:“文、巧,远鄙倍,言辞当求美也。”郑业建认为:“修辞学”即“美辞学”。张弓先生也主张修辞应该“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陈望道先生也非常重视美感问题,他说:“形式和内容贴合浑融”才美,“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使语  相似文献   

7.
修辞是为增加表达效果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学报编辑对文章的调整润色,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修辞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注意标题、篇章结构、句子与词语的修辞运用  相似文献   

8.
谈音长在教学和修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音长决定着言语的速度 ,在交际中 ,对内容的表达起积极作用 ,在教学和修辞的语言实践中 ,应重视音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修辞与编辑     
吕叔湘先生说:“编辑的任务是把关”。“在编辑要把的关之中,首先是文字关”,刘叶秋编审说:“无论作什么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审稿、改稿、写稿,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编辑的首要任务是把好文字、语言关,而修辞是直接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科学,因此,编辑与修辞学有着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10.
<正> 由于说话的人受生理机能的限制,语言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语音系统总是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声母、韵母、声调必定是有限的。人们就是运用这些有限的声、韵、调,经过规律性的组合,表现为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成为语言的物质外壳,使交际和交流思想得以进行。这语音系统的声、韵、调,虽属客观存在,但运用得恰当,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提高表达效果;如果不加注意,语言就会呆扳、单调,甚至佶屈聱牙,影响交际和交流思想。语言修养很深的老舍对此说得很具体。他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来念,大家都能听得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的不好,但是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起来。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音长决定着言语的速度,在交际中,对内容的表达起积极作用,在教学和修辞的语言实践中,应重视音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委婉语的表达有五种方式:一是运用语音语调手段表达委婉,二是运用语法手段表达委婉,三是运用情态语言形式表达委婉,四是利用交际技巧表达委婉,五是利用某些修辞手段表达委婉。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性质,目前有两种说法值得研究。其一主张“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技巧”;其二认为修辞仅仅是表达政治思想观点的。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为数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影响。后一种观点在“四人帮”横行期间颇为流行,几乎充斥整个语言学界。上述关于我国修辞学性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列宁曾经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言是直接表达人们现实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道理。修辞是“语言技巧说”忽视了语言的性质和交际工具的社会功用,把修辞科学  相似文献   

14.
语言运用中充满着辩证法。许多修辞手段都有它特有的修辞效果,但用得过多,就会走向反面,使人感觉不到它美在哪里。语言运用中有些规范化的对象,运用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却能获得好的表达效果。也有时候,两种对立的修辞现象,各有自己适用的场合,我们不能以肯定一方来否定另一方。一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常常喜欢把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格式排列在一起使用,叫人有整齐感。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变化统一,这是社会公认的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朱光潜先生说:“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都含有  相似文献   

15.
用若干同义、近义或类义的语言手段共同表达某一个意思,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是语言运用现实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对此,人们以往常常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多种“修辞格”,但分析时又难免雷同、交叉。本文抓住语言手段的繁复性这个特点,把它概括为“增语修辞方式”,并对其概念、结构、功能及修辞效果等方面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修辞格研究应克服过分琐细的偏向,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抽象、概括,使之早日达到系统化的科学研究境界。  相似文献   

16.
汉语修辞可以分为语法修辞,语汇修辞和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叫炼音。炼音可使作品具有音乐美,音乐美是由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匀称、乐律的回环跌宕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诗词语言也讲究音乐美。诗词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高尔基说:  相似文献   

17.
谈谈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人类用它说话、写文章,借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记录精神上、物质上的成果。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仅希望文通字顺,把话说准确,说对。符合语法的规律、规则,而且希望把话说好。说得体,说得生动,富于表现力,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使听读者发生兴趣,产生共鸣,最终乐于接受。这就需要讲究一些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即语言运用的艺术。这就是修辞的任务。修辞作为研究运用语言方法、技巧、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含义内容及运用修辞时的原则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彼此互相交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发挥作用,即口头语形式和笔头语形式.前者是口语交际,后者是书面交际.口语交际通过听说实现,书面交际通过读写实现.学习一种语言,一般来说是要掌握那种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要搞好听、说、读、写,必须搞好语音教学.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掌握语言“四会”的基础.因此,语音教学是入门阶段英语教学的关键,初一学年的语音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汉语修辞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叫做修辞。研究如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和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便叫做修辞学。汉语修辞学的许多论著,都提出了修辞学以“修辞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不但要表达得清楚明白,还应该表达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问题。 什么是修辞呢? 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作(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修辞活动,只是有的人不觉得罢了。如售货员对顾客的挑剔不满时会说,“烦死了”,在挤公共汽车时,人们会说:“挤死了”,天气热时会说,“热死了”,死了没有呢?没有。这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这就是运用了修辞的手段。当然,作为一门学问,并不是会说“烦死了”、“挤死了”、“热死了”就等于学会修辞了,就象你会读A、B、C,却不等于你就会英语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