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稹的《莺莺传》是崔张故事的首创。在此之后,文人、民间艺人不断据此进行了各种文体的改编。从社会角度而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符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以致于人们往往忘记了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评述《莺莺传》的审美价值并力图分析其形成与“王西厢”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莺莺传》是个凄丽的爱情悲剧,“王西厢”是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它们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相上下的审美价值,从而,也能看出文学审美因时代变迁而衍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郭华 《殷都学刊》2005,(1):75-79
从个体价值分析,与崔郑氏同为封建阶级的贵族女性,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正值妙龄怀春时节,使得莺莺成为唯一合适的力比多投射对象。崔夫人能怎么样呢?母女关系的前提,致使她不能象一般同性恋者那样直接实现压抑在无意识深处对莺莺的力比多投射,她只能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对女儿生活行动、言语上进行“关注”,女儿即将萌生的情欲,横加干预和阻挠,以期对莺莺长时间的“霸占”。这是她情欲得不到正常发泄,而寻找的出口。  相似文献   

3.
艺术审美的直觉性,往往在于"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其景象(形象)和声音在艺术形式上又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价值.笔者称之为"视听之美".这种"视听之美"的构成,就审美主体(人)来说,又与其审美感觉器官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分析、比较和研究.人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不同,相应构成的景象美和声音美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郑恒造谣说张生在京已另娶尚书之女,老夫人一怒之下,要郑恒立即与莺莺成婚。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莺莺是相信郑恒的谣言还是相信张生的志诚?是愿意嫁给郑恒还是与之抗争?这可是塑造莺莺性格的重场戏。奇怪的是莺莺始终没有出场,没有看到她的态度,那怕是侧面的暗示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作为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文艺美学研究要摆脱两个观念上的混乱和误区:一是在既定学科分类中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二是忽视对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将文艺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混淆.本文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文献,用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方法阐释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及其理论意义.本文认为,以声音性形象的表征机制为基础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韵"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6.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他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毁灭,黛玉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和痛苦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深深的痛恨和批判.黛玉的形象不仅是悲剧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当成我们的教课书.黛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和诗的遐想,而她的悲剧又唤起我们的悲和泪,透过黛玉的悲剧火花去看人生,自己,从古想到今以至更广阔的未来,黛玉的形象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生.《红楼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认识就没有一致过,有人觉得林黛玉这一形象塑造的不真实.要对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作出公正的评价,就必须首先认真观察一下她的思想、性格的诸方面.倘简单地把林黛玉看成是位自尊、敏感、尖刻、孤傲、脆弱、令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恐怕就失去了林黛玉的形象.我们在作品中,一看到林黛玉的名字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人认为她浪漫、自私、狭隘、尖酸、刻薄、对爱情的要求过高,作品中的林黛玉似乎是一个爱哭“小性儿”的人,  相似文献   

7.
崔莺莺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一部传奇小说《莺莺传》,其作者为著名诗人元稹,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随后,一直有文人墨客对这篇传奇小说进行改造和补充,其中以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出名,成为"元曲压卷之作"。在这一过程中,崔莺莺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莺莺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在接受过程中传达出的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莺莺故事在宋金时代的阅读:一是在上层士大夫文人诗词唱和中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一是在市井中的流转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新价值和新观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彼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词人,她的词具有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这是她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活动的表现,也是她心灵的意蕴的体现。审美意象是对审美对象的完整把握。我们探讨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她的审美心理和她的作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反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社会中黑人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作者爱丽丝*沃克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们组成了一个带有意指的文化符号系统.作者透过这些符号具体形象的表层意义传递着其中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思想,充分表达了美国黑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期盼.小说的多维象征意义实现了文学的模糊性美学价值,体现了美国黑人的美学价值观,也提供给读者更宽广的解读空间和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