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直受到苏联学者的重视,特别进入80年代,对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简要介绍。一、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本质苏联学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原理来探讨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问题。第一,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出发点。苏联学者认为,社会原因范畴是分析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直受到苏联学者的重视,特别进入80年代,对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简要介绍。一、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本质苏联学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原理来探讨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问题。第一,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出发点。苏联学者认为,社会原因范畴是分析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范畴的出发点。因果性最一般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多样性。其本质在于它有起源的、派生的、主动的性质,它是作为物质的自我运动现象出现的。在于因果性 相似文献
3.
郭秋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质量互变规律,从质和量的统一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人们在学习中只注意了质的规定性,却忽视了量的界定。本文就《资本论》中的定量分析进行探讨。一、《资本论》既是一部定性分析的著作,也是一部定量分析的著作从《资本论》第一卷的...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经典论著,它以剩余价值论与新陈代谢论为核心,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的双重掠夺;提出了“新陈代谢”及其断裂的崭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预示了未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型自由王国的实现。《资本论》包含着深厚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意蕴,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研究《资本论》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Ⅱ);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3.再生产理论及其确立,4.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的独立科学价值;5.《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绪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伟大的后继者总是这样告诫世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总是突破教条主义的“茧壳”之后,才得以生气蓬勃地发展。但是,教条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错。破除教条主义决不是破除马克思主义,而是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必须在它的基础上前进。这本来是不说自明的。可是,近年来,理论界以及社会思潮中的一些对待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言论,使人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所说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理论界一些人对待伟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态度。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于一些评论表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在对待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上,我们不要再犯过去所犯的那种文化幼稚病。 相似文献
7.
刘子威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资本论》的命名及其存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资本论》的命名,付标题为什么又叫做《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Das Kapital)就是论资本,即从理论上对资本加以科学论述,以论命名,也是我国译著惯用的提法,如《国富论》,《天演论》,《反杜林论》,《帝国主义论》。什么是资本?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 相似文献
8.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关于劳动生产力(率)问题,在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认为:就劳动生产率的含义而言,不能简单的把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率,看作是一个单义词,而应看到马克思对它赋予了两种不同的规定。其一,以活劳动计量;其二,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和计量。只有肯定劳动生产率具有几种表现形式,才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考核经济工作的好坏。就劳动生产率这一概念范围而言,有“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这几种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不同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观念的东西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概括了研究观念问题的三种观点,着重阐述了观念本身中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光同志在讲授《资本论》创作史时,对创作史的分期问题提出深刻见解。 田光认为,在《资本论》创作史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理论的制定和马克思参加社会生活实践、阶级斗争实践之间的关系;第二,理论的制定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及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敌对思想的关系;第三,理论的制定和马克思长期思维的关系。《资本论》创作史是一个以第一方面为根据,第二方面为条件,第三方面为结果的总体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使《资本论》创作史显露出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
到七十年代中期,在苏联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中,已积累了大量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及发展史的实际材料。П.Н.费多谢耶夫、Л.Ф.伊利伊切夫、Б.М.凯德洛夫、Т.И.奥伊则尔曼、Б.А.恰金和其他苏联哲学史学家,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描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状况,阐明了该学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内的传播过程,提出和解决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遗产的方 相似文献
12.
黄焕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和目前高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其实。这不是马克思的论述。而是出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见该书一九五四年版,第115页)。为了恢复马克思的观点,有必要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探讨。一、《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含义的提法至少有十种:(一)“我把这个增殖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产品超过其中所包含的 相似文献
13.
王金岭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5):91-94
在《资本论》教学中突出其方法论的教学是笔者多年来的一贯追求。具体做法是在序言部分从总体上勾勒出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统御下的《资本论》方法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在正文部分具体剖析方法论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和叙述中的运用;以《资本论这》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之“矢”、射重大现实经济问题之“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周肇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惟中、洪大两位教授合著的《〈资本论〉专题研究及其应用》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共有15个专题,近30万字,是作者长期从事《资本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它标志着我国理论界对《资本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志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一) 我国经济学界围绕价值决定问题已经讨论很长时间了,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大分歧。在讨论中,一般都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同一部门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二是指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的劳动时间。争论的焦点是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问题。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决定价值量。在这种观点中又有两种意见,其一是直接决 相似文献
16.
王庆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4):61-70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出发点,去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出了《资本论》中“大写字母”的逻辑。在列宁看来,《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逻辑学中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逻辑科学走的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涵逻辑。马克思的《资本论》吸收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把黑格尔的概念的内涵逻辑发展成了历史的内涵逻辑。因此,《资本论》的逻辑作为“大写字母”的逻辑指的不是《资本论》的叙述逻辑和研究逻辑,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逻辑。这种历史发展的大逻辑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李华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不同,因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产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三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邓国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从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开始,就所有制范畴展开了空前活跃的讨论,成绩很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把日益繁多的所有制形式推上城乡经济生活的大舞台,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所有制范畴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本文试以《资本论》的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黄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资本论》第三卷一共有五十二章,其中有十三章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票据与银行券的论述。票据(指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的有价证券,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它包括汇票和期票。汇票是由债权人发出的、要求债务人在一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第三者或持票人的委托式票据;期票则是由债务人发出、允诺自己于约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允诺式票据。虽然英国商业习惯盛行汇票,但《资论本》中对商业信用的工具—一票据几乎统统都译为汇票,把汇票和票据、期票的概念混同起来,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鲍敦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马克思《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宝库,而且也是最生动、最深刻的辩证法。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①深入探索《资本论》的辩证法,对于目前的经济调整,以致确立今后的经济战略方针,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