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剑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58-60
在河洛文化研究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无疑为推进河洛文化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河洛文化研究》的出版就是这方面的表现。该书高屋建瓴,对河洛文化的发展作了寻根溯源的工作,对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并探讨了河洛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在河洛文化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年前看到《市民》,吸引我的首先是它的名字,在杂志纷纷越做越贵,时时以“中产”、“小资”装点门面的当下,能有一本关注普通人,以“全球社区人文杂志”定位的杂志,让我感到温暖。 相似文献
6.
7.
8.
李梅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中所书写的市民,具有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复杂的人性特征,张爱玲在注重反映他们的人生意义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受租界文化影响下的上海所呈现出的不同于香港殖民地的居住环境,从而展现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景.租界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租界文化体制下市民化的过程中,而笔者侧重从她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来考察她在租界文化影响下如何发现普通市民的生活.她借对市民空间的书写为自己的写作找寻到了自由的空间,为市民书写填充了空白. 相似文献
9.
苑利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4)
文章从“物态形式”、“民俗活动”、“清神心态”三个层面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眼饰文化》一书。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把少数民族服饰纳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当中,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索族群服饰穿着的社会行为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科学通则,使服饰因文化的聚焦而鲜活生动了起来,极大拓展了服饰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雪球》一书从多方面对汉民族进行人类学考察 ,其中对汉族人文特征的总结与分析 ,为汉族的自我认识和局外人认识汉族提供了文字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梁志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6-31
赛珍珠的《大地》是一部具有浓厚人类主体性意义的文学作品,蕴含深厚的人类学素材。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大地》的畅销不仅仅因为它的中国题材,更重要的是《大地》对"中国农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它包含了具有"普适性("universal)的人类学元素。《大地》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20世纪初中国农村生活的全景图,为我们了解当时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农村的全貌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大地》也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大舞台,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伦理道德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人类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3)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关注点开始从语言学转向诠释学,即开始关注象征主义和意义的问题,而格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触及了宗教和象征问题,是引导象征和意义转向的先驱之一。《农业内卷化》是格尔茨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著述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长期的田野调查,对爪哇农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预估,并进一步论证了农业内卷化所导致的政治、文化、宗教的发展趋向。在对《农业内卷化》中关于生态系统的观点和其所呈现的诠释学趋向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格尔茨对文化体系的理解以及其文本叙事结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李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139-140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金瓶梅》这四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在于它蕴涵有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从明末开始被人们称为四大奇书。正是因为如此,四大奇书在经历了几百年的积淀后,依然流传不衰,俨然成为传达大众文化的经典。由于它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也由于越是内涵丰富的文本,越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也越能引起诠释者的兴趣,王齐洲教授继《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之后,又推出了一本雅俗共赏之作———《四大奇书纵横谈》(济南出版社,2004年5月版,以下简称《纵横谈》),变换角度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经典进行挖掘和透… 相似文献
14.
崔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6-9
《周易》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瑰宝,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周易》研究多以普及阐释为主,而对《周易》的宏观文化分析及其现实意义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易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为此,我们约请了几位长期从事《周易》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以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钱澄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53-57
用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目光审视,人类婚姻形态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源氏物语》所展现的日本平安时代婚姻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而且也为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个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包括婚姻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庄祖宜女士的这本书虽是关于饮食的,但却超出了传统研究路径。把厨师作为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职业来体会,从人类学的角度在一个狭小的"田野"空间去感悟世界文化差异,从而道出了人生的快乐、意义和烹小鲜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在《诗经》的7个英语全译本中,是视野较为独特而影响较大的,在世界上几乎与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齐名,在我国翻译界也被誉为《诗经》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韦利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文化人类学视角,故诸多译文读起来颇有新意。与此同时,这一视角也使得他对部分诗篇内容过于穿凿,致使不少译文出现了失误。这种现象很有翻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台丽女士《媳妇入门》的背景是一次细致而周全的农村田野调查 ,其体现了女性人类学者的灵心智慧与学术风范 ,给人一种丝丝入扣的熨贴之感。以此出发 ,回顾了西方与中国女性人类学肇始、发展的历程 ,并对中国女性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特色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李玄伯(1895—1974)是中国现代史学名家;其治史的理念,早先倚重于考古学,后转向文化人类学。这既得益于他早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积累,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化思潮密切相关,而催化剂则是他翻译古朗治《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时所获得的灵感:三代之世,去古未远,保存了若干初民社会的文化遗迹,在后世的文献中屡有体现,得自初民社会的文化人类学知识对于解释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生命礼仪、社会组织、亲属称谓、宗教信仰等问题颇有助益。此后,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亲力亲为,为上古史的研究补充新材料、提供新看法;还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史学借鉴文化人类学的限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值此历史人类学方兴未艾之际,深入研究李玄伯在借鉴文化人类学知识领域的成就,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史学史的认识,对于当代的史学跨学科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传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
章回小说《西游记》中无论是对山川地理的描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折射出的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与海州区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花果山、东海龙宫到唐三藏、孙悟空,从渔猎、淘盐生活到民俗宗教、多神信仰等,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文化、海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