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是由制度失衡引起的。然而,制度变迁还要受到路径依赖和政治程序的影响。就公司治理而言,无论是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制度竞争获益的存在和制度移植成本的降低,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司治理制度移植日益普遍,并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然而,由于路径依赖和利益集团等因素的作用,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不可能绝对地趋同。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两种模型。两种制度变迁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由政权组织形式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转变的曲折过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行政色彩过浓。只有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运行方式、利益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生成的两种主要途径。文章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分析了当前民间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 ,路径依赖的不同致使制度创新的绩效呈现较大的地区差距。农业制度创新、产业制度创新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是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并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过程中不断强化 ,应注重区位势能开发理论的研究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行制度变迁已从单纯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迈进了更有效率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交互演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市场需求诱致性变迁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协同发展、共同作用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农业机械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原因。展望未来,“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家仍将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依循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思路,当前推进农机化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聚焦绿色发展,加强“两个融合”,强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在空间经济学基于"知识关联"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文章以知识创新的概念为起点,对"知识关联"的微观分析框架--知识创新与传递模型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在知识创新的影响要素中,各区域拥有的以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人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数量,对各区域知识创新产业率有着最高的影响;各区域的人口规模或市场份额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突出.知识创新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对该区域的知识创新能力之间有着互为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安排决定了农户行为决策的所有空间 ,进而影响农村经济运行的绩效。在一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显著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户经济行为及绩效的影响 ,探讨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农村制度创新带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苏南与苏北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现象主要源于198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到1990年代形成了明显的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苏北在这种差异背景下必须努力寻求制度突破,打破制度“锁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进一个决策层承担制度安排成本的框架,对进行全流通上市制度创新的障碍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不存在多方共赢的制度创新方案。在决策层任期短期化的条件下,一个可行的制度创新路径在于继续运行现有制度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全流通上市制度安排,通过制度竞争来达成有优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区域间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个国家区域内,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同样是必然的阶段。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主题公园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继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亮点。主题公园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驱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等。但不合理的主题公园建设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文章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认真探讨了主题公园合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互联网发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从互联网的建设、普及、应用与融合层面重构互联网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同时,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和约束机制三个维度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在控制对外开放度、城市化、金融发展等条件下,互联网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言;(2)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趋势,且这种门槛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3)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受要素禀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且存在复杂的地区差异.以期有利于明确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差异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陕西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陕西高校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而是造成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与落后的经济发展并存的现象。鉴于此,今后迫切需要把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规模与质量并重上来,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DI、国际贸易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9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FDI与国际贸易溢出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中,空间邻接影响更大;社会经济特征中,产业结构相关性影响更大.从总体看,FDI溢出效应为负向显著.国际贸易溢出效应为正向显著.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是推动区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种战略思路。本文论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及对徐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 ,提出了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和进程安排 ,构筑了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实践离不开经济思想的指导。纵观我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从“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协 调”“区域统筹”到“区域协同”几个阶段的嬗变,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髓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时代特征与 时代要求,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创新与完善。新中国五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思 想既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更有其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与时俱进的时代印记。在梳理新中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基 础上,深入分析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阐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 战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8.
略论陆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人才比较缺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但同时大陆桥的两侧却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因此加速对大陆桥沿线的开发和开放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带,并有可能将之变成我国的国际性、开放型交通、经济走廊.对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要以陆桥沿线地带为发展轴心区,以沿桥的大、中城市为增长核心,充分利用陆桥的整体优势,搞好东西的双向开放,扩大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努力使大西北成为我国陆桥经济带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陆桥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的特色表现出来。区域经济的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要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必须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实际出发,解决产业集中变低、区域分割和行业封锁等问题,走有特色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人才比较缺乏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这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但同时大陆桥的两侧却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 ,因此加速对大陆桥沿线的开发和开放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并有可能将之变成我国的国际性、开放型交通、经济走廊。对于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北地区要以陆桥沿线地带为发展轴心区 ,以沿桥的大、中城市为增长核心 ,充分利用陆桥的整体优势 ,搞好东西的双向开放 ,扩大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 ,努力使大西北成为我国陆桥经济带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陆桥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