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宗教与法律良性互动的必要性、条件和可能,提出了宗教与法律互动的模式和策略: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保障宗教与法律的和谐共处。一方面要强化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以法律确认、保护、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弘扬宗教的积极向善精神,以宗教陶冶、滋养、促进法律生长升华。  相似文献   

2.
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的产生既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又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煽动等国内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非法宗教活动产生的原因,探讨其存在的根源,有助于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慈善组织的法律形态及其设立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慈善活动开展热烈,但"双重许可"设立原则使中国慈善组织的设立平添障碍,慈善组织法律形态呈现单一型设置状态,非法人形态的慈善组织未被有效定位,慈善组织本身存在"非法"现象。而中国政府对民间团体过于审慎的态度和非法人团体立法规定的模糊,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经济下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为保障中国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慈善组织规模的扩大、规范,有必要确立慈善组织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并存的法律形态,并明确设立规则,从多个层面为中国慈善事业法律体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亚国家效仿世界各国的恐怖危机处理模式,形成了体系完整、及时高效的刑法、反恐法和单行法并举的反恐法律网络。在国家宪法、刑法和宗教法中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规定了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各种行为、非法宗教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和禁止方式,在国家实体法律中构造了反恐法律的体系。鉴于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危害,中亚国家以独立立法形式颁布了专门的反恐法律,从实体和程序上规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罚的有关问题。反恐法具有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高度统一性、极端主义在法律上的定位、国际反恐公约的内容被国内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住房权是指公民获得可负担得起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有良好的物质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具有安全、健康、尊严,并不受歧视的住房的权利。目前房价高企,保障性住房不足,非法驱逐现象普遍,公民的住房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从宪法的角度而言,我国现行房地产制度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制度性保障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诸多宪法原则,亟待完善。为了保障公民的住房权,我国应及时出台保障公民住房权的基本法律,重构土地交易制度、公积金制度,恢复单位集资建房、支持公民合作建房,建立非法建筑的权益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其内涵包括宗教本身、各教派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根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明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共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的开启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文明交流互鉴"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加强各文明间交流交往交融是促进新疆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少数民族地区,为抵制宗教势力特别是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渗透,高校团组织必须加强思想建设,从理想信念教育、"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宗教自由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如何保护宗教自由实现的基础性原理,具有本源的综合性和稳定性,是贯彻宗教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始终,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范。它不仅对于促使法律保障宗教自由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信仰追求、道德约束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避免直接对立的社会矛盾,尽量降低和缓解社会风险和运行成本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是指宗教组织以宗教的"普世性"为旗号在高校传播宗教,在校园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以达到在精神上影响和控制我国大学生为目的的传教活动。宗教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构建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长效机制,切实培养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复兴成为中亚国家展现在国际舞台之上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伊斯兰教信仰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中亚国家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或对以往法律文件进行修订、补充等方式,以完成对国家宗教事务的有效治理。其目前管理宗教事务的重点集中在:防范境外思想渗透、制止社会生活的日趋伊斯兰化、控制与管理宗教经济来源、加强网络管控力度、制止和取缔非法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2.
矿难的法律治理:一种法经济学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中,成本效益理论揭示了违法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概率与违法成本成反比、与违法收益成正比的原理。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与采矿中违法主体的违法行为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规制采矿的配套法制不完善,导致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过低而收益巨大,最终引发了多起重大矿难事故。所以在法经济学的视角下,完善各项与采矿有关的法律制度以提高采矿中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减少其收益,就成为预防和减少矿难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明清邪教指的是被当时政府与正统宗教所排斥并压制的民间教派。明清邪教中有一套很有特色的网络系统名称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三花五叶 (或称三宗五派 )、“五盘四贵”、九杆十八枝 ;二是以以九宫八卦组织教派 ,最著名者是清初创立的八卦教 ;三是“五行十地” ;四是辈分传递。各种邪教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 ,可以使教主的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贯彻。明清邪教之泛滥 ,与其组织的发育完善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欺骗是指科学研究人员为获取承认在研究活动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科学欺骗是违法行为。对象的精神性、主观的故意性、方式的虚假性是其认定条件的特征。行为人应当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及适用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完善对科学欺骗的法律控制应对违法行为及法律后果的规定更加全面具体,同时应加大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还应健全相关程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内部"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金库”虽然姓“小”,其危害却非常大。一方面,它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它成为滋生单位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温床。高校内部“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收入不入帐、截留上交款项、虚列支出等。必须采取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极端主义是以歪曲的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表现或者实施的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主张和行为,包括极端民族主义、极端环保主义和极端动物保护主义、反堕胎极端主义等,但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具有目的的政治性和反社会性、主张的异己否定性、手段的暴力型、本质的非宗教型的特征,它肇始于非法宗教活动,通过坚定恐怖主义信念、发展暴恐组织成员、传授暴恐犯罪非法、勾结境外敌对势力等方式催生着恐怖主义。国家打击和遏制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以铲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宗教管制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减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加强宗教管制只能是导致宗教市场的复杂化,即出现三个宗教市场:合法的红市,非法的黑市,以及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或既合法又非法的灰市。只要宗教组织在数量和活动上受到政府限制,黑市就必然会出现;只要红市受到限制和黑市受到镇压,灰市就必然会出现;宗教管制越严,宗教灰市越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宗教灰色市场越大,新兴宗教就越有可能兴盛,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灰色市场的存在及运作机制,显示宗教管制效果的局限并不以人们的主观努力为转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载体和应用产物,ICO在发挥现代商业拉动经济模式转变的同时也滋生许多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传统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采取“一刀切”式的限制立场,这将导致传统刑法理论和法条规则与新型网络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张。面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传统刑法的理论和立法在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ICO行为法律属性的解读、ICO与其他犯罪行为的分界等方面都未加以明确。中国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的刑法创新规制宜进一步突出对“募集对象”的规制路径;以非法经营罪作为刑法规制ICO行为的兜底条款;并结合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形分别进行刑法认定,以完善ICO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9.
宗教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宗教通过其宗教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与法律一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宗教活动等,对公民守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