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中说过:“《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吴敬梓作为文学巨匠,他创造的《儒林外史》是艺术美的结晶。它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儒林外史》的美学个性是什么?这是古典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着在这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叶紫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打算以他所亲历的湖南农民运动为题材,“用自己亲人的血和眼泪”,写一部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曾经“积有一大堆材料”;但后来都被毁掉了.1939年春天他决计重新开始“一个一个字地将它修筑起来”,可惜不久就溘然长逝,遗稿亦散佚不知下落.叶紫留给人们的是两部短篇集:《丰收》与《山村一夜》,一个中篇《星》和若干散文,其中《丰收》一集使叶紫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坛上占据了一个光荣的席位.  相似文献   

3.
叶紫,原名余鹤林,是我国三十年代为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左翼青年作家。1912年叶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1933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决定以革命文学创作作为“郑重”从事的“事业”。1939年10月5日,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作家,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在短短几年的文学生涯中,叶紫用心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 叶紫以小说创作为主要成就。他生前出版了两部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一部  相似文献   

4.
一 读叶紫的小说,犹如读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农民运动史。 叶紫带着传奇般的、血和泪的苦难经历,带着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走进无产阶级文学战斗行列,就出手不凡地献出了第一篇小说《丰收》。正是在这第一篇小说里,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他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由“无名”而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相似文献   

5.
叶紫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彪炳千秋的一章。这一章,是左翼作家和文艺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其中,有着叶紫的一分贡献。 叶紫(1912——1939年),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星》等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响彻着为农民的悲惨境遇鸣不平的呼号,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它们以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术风格,震动了文坛,吸引和鼓舞着广大读者,为成长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增添了生力,也奠定了叶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叶紫是“左联”时期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里,  相似文献   

6.
叶紫,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坛杰出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丰收》、《火》、《电网外》等已经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品。他的中篇小说《星》也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可惜的是,有的文学史著作,只字未提这一作品。今年是叶紫逝世四十六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早逝的杰出作家,并使《星》这一作品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叶紫(1912—1939)是三十年代“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短短六年时间,他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  相似文献   

8.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他在给叶紫的信中,告诉叶紫在文章写成之后,不急于拿出去,“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又非常重视向大作家的手稿学习。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似乎还没有人做过,鲁迅著作中的确也没有直接提及《中国青年》,但事实证明他是读过的。一九二七年冬,鲁迅写了《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收入《三闲集》),回忆起二月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时,读到宋云彬发表在《国民新闻》副刊《新时代》上的文章《鲁迅先生往那里躲》。文中揶揄鲁迅到了广州“不曾恢复他‘呐喊’的勇气”,“跑出了现社会,躲向牛角尖里去了。”当时鲁迅曾想撰文予以反驳,声明他“虽不呐喊,却正在辩论和开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一条鱼,也还未失掉了勇气。”后因别的缘故,没有亲  相似文献   

10.
到上海,是叶紫生活与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对于研究叶紫是颇为紧要的一个问题。叶紫到上海的时间,至今尚未发现确凿材料。叶紫在记述这段生活时,只说:“我从大都市流到小都市,由小都市流到农村。我又由破碎的农村,流到了这繁华的上海。”这里,只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到上海前曾到过长沙、武汉、南京等都市,也到过湖北、江苏、安徽等农村:但无具体时日。而现在所见材料,如,《叶紫创作集·作者小传》,胡从经的《叶紫年谱》(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一期),《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等,都认为到上海的时间是一九二九年。  相似文献   

11.
叶紫(1912—1939)是一个创作生活十分短暂的作家。从1933年他开始在《无名文艺》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丰收》算起,到1939年病逝止,也不过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从他的小说写作的具体时间来考察,则又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1933—1936这三、四年的时间内进行的。他留下的作品一共只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以及病逝前未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叶紫的作品显然还留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痕迹,有时在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在他的创作生涯还没有到达成熟期,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云普叔是叶紫著名短篇小说《丰收》中的主人公。他形象丰满,性格鲜 明,是左联时期小说创作中一个难得的艺术典型。但对他的年龄,小说里的交 待,却有些矛盾。 《丰收》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呢?小说第三节描写立秋回忆一九二六年、二  相似文献   

13.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14.
叶紫、蒋牧良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相同之处不少。第一,他们都具有战斗的风格。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暴风激流里的滔滔巨浪,仿佛听到疆场激昂味亮的进军号,这种战斗的风格是由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因素决定的。叶紫说他要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为我们创作的资料。”①这“伟大的题材”,一是描绘如火如某的湖南农民运动;二是表现紧张激烈的红军部队生活。中篇《星》描绘了农民运动的全过程;短篇《丰收》、《火》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新的觉醒与反抗;《电网外》写出了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对人民的关心…  相似文献   

15.
叶紫(1912年一1939年)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 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精心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各具特点、富有时代性的农民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今天,我们重新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评价叶紫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现代史学史上的意义,对于真实地反映这一阶段文学史的面貌,正确地评价叶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17.
试论叶紫小说《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三六年,叶紫的中篇小说《星》问世了。它在叶紫创作道路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许多文学史书和叶紫专论中,它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或者一提而过,或者避而不谈,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在这方面,吴文辉同志的《论叶紫》(见《中山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以下简称《论》)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认为,《星》“是叶紫创作陷入严重危机的集中体现”,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艺术标本。这种批评是不实事求是的,很有重新讨论的必要。下面谈一下自己学习的体会,愿与吴文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来”。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三篇小说均创作于三十代初,都以1932年遍及全国农村的丰收成灾为背景。我们在此试图将它们作一比较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看它们之间的许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19.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先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养料,对我国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短篇小说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短篇小说因为出现了《呐喊》、《仿徨》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成就最大、水平最高的领域。不仅如此,还由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等一系列著名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年轻的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显示出它无比的艺术生命力。法捷耶夫说得好:“鲁迅是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是和契诃夫及高尔基并列的”(《论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 比较说来,在创作初期鲁迅先生对我国短篇小说的革新,更多的是藉助于外国短篇小说之力。鲁迅曾经说过:“旧文学衰颓时,因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自己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其中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他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同上)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