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究竟有哪些影响?这种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向度如何?这种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本课题组经过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本文将结合这些数据进行初步探讨。(一)对大学生道德观调查结果的分析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自我化倾向,是相对于前代大学生而言,指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更强调自己的需要,在道德判断中更强调自己的判断标准,显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第一,在道德判断标准方面体现为个人良心。在回答:“您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什么标准”时,大学生以“个人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正> 集体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它完全适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需要,适合于在这个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及调整这种关系的需要。然而,近几年却有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表示怀疑,甚至否定。他们提出,应当肯定“合理为己”的道德观,即认为“合理利己主义”应当是我们今天奉行的道德原则。他们的理由是,要求大多数人实行的道德,必须同时具有先进性与可行性。说什么“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固然先进,但不可能普遍地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同时也憎恨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的冷酷的自私心,“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道德,既比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先进,又比大公无私的道德观更能为大多数人所实行,这就是合理的、不损人范围中的为己”。这就是说,要用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这种错误的观点,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所谓第三种道德,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十七、十八世纪,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多次重复,并且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过的观点。问题在于“合理利己主义”是不是合理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能不能倡导这种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杜威哲学的改造,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展现了西方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他以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为切入点,批判认为世界是终极至上封闭的世界这种形而上学世界观,并以达尔文进化论应用在哲学上。主张心物同源、主客一体、反对主客分立的二元论,批判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出新的经验论,以行动、实践为中心,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对环境的主动改造作用。哲学的改造要求哲学家从象牙之塔走出来,促进社会哲学与道德观念的变革。正确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制度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是社会哲学的重要问题。在道德观念上,认为所谓永恒不变的适用任何场合的至上的"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善的目的只有通过"做"来实现。道德价值观应扩展到自然科学中去。推崇功利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呼唤公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的主流和趋向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是一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变 ,其间既要打破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 ,也要出现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 ,更会产生道德观念的混乱和重建。一、我们迫切需要的道德观念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对应的 ,所谓“对应”是指 ,道德观念既适应社会生活 ,也规范社会生活。但是在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 ;现在则大步迈向工业化和城…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转型期.这其中,道德问题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伴随着不断提高的国民素质水平而来的是难以解决的道德困境.现代性和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冲击构成了中国现代道德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中国近代未完成的道德观建设、西方的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冲击和主流价值观地位的衰落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巩固道德基础,削弱“文化震惊”和探索中国特色道德观等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时常听到历史界的同志谈起研究现代史的“苦处”。他们,一方面认为,现代史材料丰富而分散,亟须整理,许多问题又是同现实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又有种种顾虑,如:搞现代史容易犯错误,不容易有成就等等。最近,上海有些高等学校展开了“厚今薄古”的辩论,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类似的看法。“研究现代或现实问题容易犯错误,研究古代问题不容易犯错误”似乎成了反对“厚今薄古”的一个振振有词的理由。姑且不论持这种见解的人有多少不必要的或不应有的个人考虑,不妨先就他们立论的是否正确,谈谈自已的看法。按逻辑推论,在这一派人看来,似乎现代或现实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使人犯错误的因素,因而,人人避而远之,“厚古薄今”也就无可非议。但是,他们不能解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正是由于研究现代或现实问题对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呢?陈伯达同志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和胡绳同志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论著,在民主革命时期,起了揭露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发生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主管地区的国际移民来说,20世纪90年代是动荡的10年。当铁幕掀起之际,人们曾纷纷预料会出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一时间“群众性移民”成为口头禅。现在大家都公认,事实上的人口流动,并没有出现预料中的那种可怕规模。欧洲有记录的移民似乎是在1992—1993年期间达到高峰。中东欧各国流行的“留在家”哲学与西方对移民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互相配合,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移民。虽然过去几年有记录的移民一般说来趋于减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评析李路曲1991年1月1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其内容是: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社会关怀,尊重个人;4,协商共识,避免冲突;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是以当代新儒家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亲子关系社会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日取 《理论界》2010,(4):158-15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关于现代中国人亲子关系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若干分歧,主要体现在:1.亲子关系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反馈模式"是否已被时代所抛弃?2."代沟"是否存在?3."孝道"是否衰落?基于文献考察与反思,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理解、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与以往的思想家们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不再把人看作“感性的、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人,而且看作社会的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正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命运,人的发展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人的价值是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既是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第三种命运,在这一阶段,人的三重价值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2.
“阶级美”是否存在?或者说“阶级美”的命题是否科学?建国三十年来,从未有人公开提出否定性的疑义。然而,自从开展了“共同美”问题的讨论后,一些对“共同美”的存在持否定观点的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勇敢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其中,有些同志使用反证法,用证明作为“共同美”前提和反题的“阶级美”的子虚乌有,来反证“共同美”的不存在。如周仁强同志的《“共同美”、“阶级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个人、媒体、社会三个方面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份媒体人离职信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媒体人的离职是个人、媒体、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原因是主要因素,媒体、社会因素次之。就个人因素而言,媒体人离职主要是为了“寻找自我突破”。其次,就媒体因素而言,“媒体发展前景欠佳”、“媒体环境氛围差”是其离职的主要媒体因素。再次,“社会转型发展”,“传统媒体衰落新媒体崛起”和“新技术的发展”是媒体人离职主要的社会因素。本文认为,个人因素、媒体因素在媒体人离职行为中发挥了消极的推力作用,而社会因素则发挥了积极的拉力作用。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工作职务、不同媒体形式、不同媒体性质的媒体人,在个人、媒体、社会三个层面上的离职归因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学一直被认为是以过去的宏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变迁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田野调查与研究实践亦将个人口述史作为理解当下的重要研究资料。因此"过去"就成为历史社会学与田野实践的共同关注点。那么对不同层面"过去"的勾连会不会让历史社会学获得贯入田野实践的可能?反过来,借助历史社会学的视野,田野实践是否可以提升它的研究水平,获得对被访人叙述和行动意义更准确、更全面的解释?韦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有关社会行动的研究进路对此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家市场李宝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家角色之重要似乎是无庸置疑的,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家阶层已成为一个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如何从理论上准确把握企业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性质、社会角色、基本职能和存在机理,尚是有待理论家大力开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颇获好评: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杰作①。“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②。”“是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③。”然而对蒲松龄的思想性格却几乎一致认为:“其道德观念基本上墨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④。”道德观念,属于理性认识,为道德意识现象之一,是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活动的观念。如善恶观念、义务观念、正义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人们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当代青年道德观韦万祥一定的道德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产生.并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①因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韩非认为人具有可塑性 ,理想人格的形成要通过“务法不务德”的培养和教育来实现。这种教化思想以法治教育为本 ,但也并不是不讲或不要道德。韩非认为道德说教不能治国 ,他以“不务德”的非道德主义形式否定的只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而不是宣传排斥道德教育。相反 ,韩非认为道德观念如果与法治相违背 ,法治教育就很难实施。为此 ,韩非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重新界定 ,提出了与“以法为教”相适应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以期促进法治教育的实施。一 以法为教什么是法 ?韩非指出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在百姓者。”…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使人们的道德视角发生了变化,道德教育在全球被重视起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教育界和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本文拟简论德育思维的转换,试图为德育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参考视角。一、道德观念的更新道德观念的更新是德育思维转换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这里所说的道德观主要指人们观察社会现象的视点,以及由此视点观察道德问题所形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评价标准。我们知道,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依靠社会舆论与个人良心维系的、调…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危机,似乎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我们把研究立场转向现实的大众生活,当代中国美学就可以“柳暗花明”了。于是乎,我们现在“有了”摄影美学、城市美学、劳动美学、环境美学、广告美学、服装美学、旅游美学、体育美学、烹饪美学,等等。这样,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出美学了。我并无意贬低持这种态度的同志的理论热情,然而,它是否真的符合美学研究自身的理论自觉?或者,它是否更本质地表现为我们寻求当代中国美学新出路、新发展的“感性的理想”?是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出现在理论上的一种“非自然倾向”?和大众生活加强理论上的联系,走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