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少惩治"懒官"的招数,尽管有些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上班点卯"的由来要了解古代治"懒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决策探索》2007,(23):61-64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斑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太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  相似文献   

3.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举措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职业官吏体制的国家之一,因此对于职业官吏进行选拔、任用、监察、考核等的制度非常复杂,值得总结研究。本文仅就中国古代惩治官吏腐败渎职方面作一些历史的回顾。历代治官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防止官员"犯赃"。赃字在古代的原字是"臧",意思是"藏"或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政府机关因为效能不高广受诟病。为此,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山西、湖南、浙江、江苏、新疆等地,近一年来,刮起了一股治庸治懒风暴。武汉从今年4月开始高调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武汉的机关单位提效治庸,更突出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旨在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能的投资发展环境。一场治庸风暴遍及武汉全城,344名官员被问责,一批庸干部被风暴刮倒。治庸问责风暴把整肃吏治的关口从昏官、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环节,直接体现了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大刀阔斧治庸,强调官员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不过有专家指出,如何将治庸问责风暴转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如何将一阵风变成长效机制,正在考验各地官员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6.
《领导科学》2016,(4):40-41
正推动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创设一系列制度举措,有效打破了干部"只能上位、不能下位"的"铁定律",端掉了"一朝入仕、终身为官"的"铁饭碗",搬走了"四平八稳、安享太平"的"铁交椅",实实在在为治庸治懒治劣开出了一剂良方,使能上能下成为干部管理新常态。  相似文献   

7.
从近期报道来看,各地治庸之举各有妙招,但不管是派出含媒体记者在内的暗访组,还是让刚毕业的大学生乔装打扮去暗访,我们看到其锁定的监督目标和整治的重点就是上班时间吃早点、打牌、玩游戏、炒股、上微博等机关盛行的玩风。以治住玩风为切口治理庸官懒政,确实找到了治庸治懒的抓手。  相似文献   

8.
正【策划人语】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样尸位素餐、为官不为的懒官,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但让一国总理因之而拍了桌子痛斥,可见时下的懒官懒政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可以说,官员的贪污腐败与懒政成了当今官场上存在的两大恶疾。从某个角度来说,懒官懒政也是腐败。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危害社会的"致命伤",那么,懒官懒政则是"慢性病"。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懒官懒政不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懒官懒政的存在,会不停地制造着群众与党  相似文献   

9.
<正>在领导与管理运筹决策方面,中国古代"道"的哲学(本文称"道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特别是在"用势"方面,中国古代各流派战略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其高深的论述。《孙子兵法·势篇》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道学中的"任势",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用势",是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16):11-11
日前.有着鹰派书记之称的阮成发在武汉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彻底转变部分官员“庸、懒、散”作风,欲把武汉打造成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凤凰网开设专题讲述了有关阮成发其人其事.揭示了他的大武汉梦。阮成发出身工人家庭.拥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王一 《决策探索》2015,(1):79-80
"反腐"注定将成为人们盘点2014年时绕不过去的重大主题。中纪委"打虎""拍蝇",让幻想"反腐只是一阵风"的官员连连失望,"反腐"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其实,古代也有"中纪委"。那么,"中纪委"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什么机构?古代的"中纪委"又是怎么反腐败的?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我国最早的"中纪委",应该始自秦代,也就是说,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中纪委",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2.
刘典 《办公室业务》2012,(16):59-60
<正>关于上班迟到,在现在很常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员工的迟到,各大公司都有相关的惩罚规定,而在古代同样如此。各个朝代对于官员的迟到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今天读来颇有趣味。"早出早归"的作息时间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下班,不得有迟到早退、缺勤等行为,这是古代做官的基本原则之一。古代官员的工作时间与现在"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制不同,整体来说是上班上得早,下班也下得早。  相似文献   

13.
正盘点2014年老百姓关注之最,当数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强力反腐、频频"亮剑",使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应声落马,让世人振奋、百姓称快,同时也印证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依法治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我国早就有"清流必先正源,治国必先治吏"的说法。清初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中写道:"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而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新中国成立不久,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卵时(早晨五至七时)。  相似文献   

15.
注重文章的诵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成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庸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场波诡云谲,险象环生,多少文武名臣遭人构陷,不得善终,令人扼腕.涉足官场的人,防范风险是必要的,谨慎从事也很重要.但很多官员从消极方面吸取了前人仕途蹉跌的教训,或从此谨小慎微,或变得世故圆滑. 老官僚告诫新科进士,做官不能直心肠 很多官员都懂得,要立于不败,就要穿几套"盔甲",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不能让别人...  相似文献   

17.
如今,官员公费旅游现象屡见不鲜.这有治理方法的问题,更有治理力度的问题.那么,中国古代,政府是如何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呢? 官员公费旅游古来就有朱元璋拿亲属"先正纲纪"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因此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驿站所需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官府负担.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免费使用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二是免费供应食宿,三是能获得当地的一些土特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中央再掀问责风暴,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一些地方官员乃至省部级高官先后引咎辞职或受到免职处分,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央执政为民、从严治官的坚定决心.在一系列问责事件中,无论从辞官免官涉及的人员数量来看,还是从被摘帽官员的"官阶"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一些媒体则把2008年称为中国政治领域的"问责年".  相似文献   

19.
正庸政懒政现象,也是反腐败不全面、不彻底的体现,会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正如李克强所言,"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廉政与勤政是良好官德的有机两面,反对为官胡为和为官乱为,又力避为官不为和怠政懒为,才是对"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完整解读。然而,在基层,一些人对"懒政"恨不起来,懒政似有蔓延趋势。一些基层官员认为,在出台的党风廉政条例中,懒政很难界定;在推进改革全面问责的今天,似乎干得多更容易得罪人;更有一些官员认为,时下吃喝没门,收礼也关上了门,不如清清闲闲混  相似文献   

20.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这不啻向"懒官"发出了当头棒喝和严厉警示,对于那些长期不敢担当、不主动作为的"懒官",必将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代的官员尚有如此意识,今天的领导干部理应有更高的觉悟和追求。习近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