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下执行的一条对日投降卖国政策。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即一再电令东北当局和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宜隐忍自重”,“我方应于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对于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张学良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服从,而且在行动中绝对执行,命令东北军遇日军挑衅,不抵抗或躲进兵营,并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甚至在获悉日军要发劝事变后亦未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张学良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是受蒋介石“不抗日”的影响。张学良在“抗日须全国一致”的思想支配下,担心在政府不抗日情况下,东北军假如违令抗日,孤  相似文献   

2.
试论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一贯坚持的反动政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东北事变时,他正坐在兵舰上前往南昌坐镇指挥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对日本侵略者完全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命令东北军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结果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撤到山海关以内,日本侵略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不久,蒋介石又把东北军调到南方参加“剿共”。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沈阳后,便按照预定的侵略计划,迅速地发动了占领整个东北的侵略战争.时任东北军政首脑的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指令.事变前,在日军频繁挑衅,制造借口,战争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未有丝毫的作战准备;事变后,又“忍辱负重”,一切听命于南京中央处理,致使日军很快占丹东、营口、凤凰城,陷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然后调头南下攻克锦州,再北上侵哈尔滨,仅用4个月又18天的时间,便将东北四省区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三千万同胞沦为殖民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4.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 ,马占山在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期间 ,不顾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 ,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战役 ,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很多 ,然舛误亦不少。对诸史料所记江桥抗战之作战时间、地点、兵力投入等谬误之处进行辨正 ,有助于东北抗战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大片国土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广大中国人民面临着当亡国奴的悲惨境地,整个中华民族濒于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自近代以来,中国国势日衰,危机频仍,边患四起,国脉民命悬于一发,我民族只是苟延国脉于列强均势之下而已.但是,历次危机都无甚于这一次.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机的极点.国势岌芨,社会动荡,这种险恶的形势正如当时北平学生所说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国人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目标,远远不只是东北,而是华北和整个中国.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救国热情.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为实施东方会议议定的侵华总方针,趁南京政府北伐之际,悍然侵犯中国主权和践踏国际法基本原则,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山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并随之向中国提出了武力“维持满洲治安”的侵略要求;不久,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妄图造成我东北混乱,从而实现其“解决满蒙问题”之侵略计划。此计未得逞,复于1931年,一手导演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计划及其实施进程来看,济南惨案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1931年,军国主义的日本为摆脱经济困境,实现其称霸亚洲及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四个月的时间里,东北的大好河山便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随即,日本把东北作为北上反苏、西侵蒙古、南下华北的大陆军事基地。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推行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政治上,建立傀儡政权,掩盖殖民统治的实质;经济上,实行垄断和掠夺,使东北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近二十万的东北军和警察部队大都不战自退,致使日军长驱直入,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省会和主要城镇,1933年  相似文献   

10.
东北“易帜”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指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由悬挂五色旗改为悬挂青天白日旗。它是中国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一)日本"满蒙"政策及日与英美在东北的较量。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即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它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是对准与最邻近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其中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东北地区不仅是日本涉足最早、下赌注最大…  相似文献   

11.
八月十一日,江苏省历史学会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三十七周年学术座谈会”。史学会会长韩儒林教授主持会议,省社联副主席许符实和七十余名史学、法学工作者出席了座谈会。会议谴责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特别是实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揭露了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中篡改历史的卑劣手法,以及某些军国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日本关东军大肆武装侵略我国东北,仅百余日,东北三省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千余万同胞,四千余公里铁路和无尽的资源宝藏,就全部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直接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害而流亡关内的东北各界民众,立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救国活动。其中,成千上万富于政治敏感的东北流亡学生最为活跃。他们深感亲人离散、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枯竭之痛苦,热情赞助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前提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结束为期10年的敌对状态,分干戈为玉帛,合作抗日,从而促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联合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民和海外同胞参加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出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前提。国共两党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再次携起手来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居次要地位。客观形势要求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但当时掌握着全国政权、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国民党仍将“捷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作为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蒋介石认为,“倭寇深入”只是“皮肤小病”,“赤匪猖獗”,方为“心腹之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当局对日处处妥协,对内全力“剿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各种方式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误国政策。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和国民党当局内外政策的变化,中国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四十七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战斗的节日,继承和发扬在我党领导下的学生革命运动的优良传统,笔者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调查访问,写成此文,诚恳地期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一九三五年下半年又指使汉奸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蓄谋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寇“绝对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并下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取缔一切抗日言论。华北危在旦夕!国亡无日的景象笼罩着华北!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本着它蚕食中国最后独占中国的既定方针,于1933年春侵占我山海关、热河,为越过长城侵略华北作准备。中国一部分爱国军队在长城线上奋起抵抗,曾给日军的侵略气焰以相当的打击。但由于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与日本妥协,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使当时华北陷于更加深重的危机。 鉴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著述较少,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看到的一些新资料对此作一综合叙述。 一、日军深入侵略内地的开始——山海关事件  相似文献   

16.
出版地、印刷品及著译入奎茎竺皇! 奎茎塾茎圣奎茎里塑“揭当局之 闽督1912年7月31日短”福州,群报汉口,大江报,何海鸣 口妖言淆惑刀天津,民意报北京,民见报开封,闩由报北京,中国公报北京,国风日报.国兜新闻、中国报言论激烈鼓吹“二次革命0抨击豫督张镇芳的黑日者统冶“登载军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已开始形成,并在世界许多地区加紧了它们的侵略行动;世界各国人民,也采取了各种形式来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正开始形成起来。在国内,日寇继占领我国东北四省以后,又不断对我发动新的侵略,妄图囊括平津、席卷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在1935年制造的所谓“华北事件”,其目的即在于此。中国的民族危机至此空前严  相似文献   

18.
唐杨贵妃嗜食荔枝,乃置驿传驰,此人所皆知也。且人多以为南海所贡。李肇《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乐史《杨妃外传》亦以贡自南海为言。然余常疑之。以为南海者,属岭南道,大言之,则谓今五岭南之两广地;小言之,即今广州市郊。其之于唐都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荔枝极易败坏,白居易有《荔枝图序》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况南海之于唐都长安,犹有汉、湘、大江,以驿马之力,虽“飞驰以进”,亦已色香味尽去矣!《本草》有言:“荔枝生岭南及巴。”又云:“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然以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揭露,过去已出版了一些著述;但还没有一部全面、具体、详细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侵略暴行的力著.由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委会组织编写的、全面系统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14年的《日军暴行录》,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它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暴行极其有力的著作.该书由三卷组成,即孙玉玲主编的辽宁卷,赵聆实主编的吉林卷,郭素美、车霁虹主编的黑龙江卷.三卷分别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大地上所犯下的烧、杀、淫、掠等种种暴行.这三卷百余万字的“暴行录”,是作者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而写成的一部日本侵占东北的血泪史.使人读后义愤填赝,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20.
一、坚决抗日,誓死收复旧山河万毅原名万允和,1907年8月8日生于辽宁省金县四十里铺的一户农家.8岁时,入蒙学堂.1930年6月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同年7月,调到东北军第二十旅二十团任少校团副.1931年9月18日,万毅所在3队到南满铁路西侧训练,并且随身携带武器弹药,这是与以往训练不同的.说明东北军的当权者们已在相当程度上知道了日军将有异常行动的消息.果然,当夜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万毅所在部队因远在郊外,士兵们没有听到炮声,还蒙在鼓里.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军令下,部队撤到锦州、北平,后调到陕西去“剿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