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送达是民事司法制度的创新,其高效、即时、实用等特征满足了司法实践中法院案多人少,司法资源不足的现实需求,也符合了信息化时代送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送达方式,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存在确认收悉、信息安全、程序风险和技术障碍等方面的缺陷.为了确保民事诉讼电子送达效率和公正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立法和实践中通过落实明确收悉方式、保障信息安全、完善送达程序和建立送达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送达难”的原因是职权主义的送达模式、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送达程序不完善。解决“送达难”的对策是改革送达模式、增加当事人的送达义务、完善送达程序、建立诚实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3.
域外送达能否有效运行直接影响着国际民事诉讼程序的进程乃至国际民商事诉讼当事人实体权益的实现。我国域外送达制度遵循送达主体的单一性,体现出送达的国家主权性质,这一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已然明显凸现出送达迟滞、甚或送达不能而延滯国际民事诉讼进程的弊端,并因送达的主权性质和送达主体的限制而导致我国法院判决难以获致外国法院承认与执行的现实困境。从送达制度的本位出发,应该将送达性质正确定位为一种信息通知的诉讼制度,去除送达的国家性质,允许当事人送达文书,促进国际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的辐射性与渗透性影响着我国从立法、司法到执法的整个法制体系.契合诉讼理念与信息时代民事司法变革之需,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包括电子邮件送达在内的电子送达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民事诉讼理念,折射出送达制度保障诉讼行为有效性的价值功能.但目前该制度的运作并无明晰的刚性规范指引,而且电子邮件的递送率尚不能达到无漏洞送达的程度.需要以法律规范之优化弥补技术规则之不足.电子邮件送达原则上应经受送达人书面同意;由书记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文书送达;需引入即时回复即时送达制度、阻碍送达的法律责任制度;法院对是否采取电子邮件送达享有相对决定权、应履行适度审查与风险告知等义务.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事诉讼当事人送达制度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送达贯穿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对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有着较大影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事诉讼行为。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法送达侧重于职权主义,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诉讼进行,而非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在司法实践中,“送达难”仍然是困扰各级法院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以送达难为引子,对当事人送达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事人送达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6.
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于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加以细化规定.关于文书提出义务的理论研究屡见不鲜,但是该制度最亟待解决的是与实体法应然衔接的问题.文书提出义务实属民事诉讼诸多制度中成长较为初期一环,急需实体法规范配套及呼应.本文以理论基础为立足之本,论证实体法律规范的配套规定对于文书提出义务的重要性,明确了缺乏实体法规范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实务问题,呼吁对该制度尽快形成体系化的实体法配套规定.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一个总称,是指在民事诉讼各个阶段、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有利害关系的他人。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利益之所以遭受到侵害,从实体法角度来看,源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从诉讼法角度来看,源于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特点。从实体法角度和诉讼法角度来看,皆有对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利益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对第三人利益进行事后保护是第三人利益保护体系中的一环,其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基于不同价值追求和受不同影响因素制约,各国形成了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事后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8.
附带民事诉讼既有独立性,又有从属性,其诉讼程序主要依据刑事诉讼法,但其本质仍然是民事权利争议,所以实体上受民事实体法的调整,程序上受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制约。但是十余年的司法实践证明,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附带民事赔偿范围问题、死亡赔偿金问题、单位责任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9.
送达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贯穿于整个诉讼程序,送达制度能否有效得到实施关乎着民事程序是否能够流畅运行。审判实践中"送达难"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影响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并制约着法院工作效率的发展。本文得益于诉前调解等工作的灵感,从诉前调解机制设立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分析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等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证,以期为和谐社会法治环境的构建、审判公正效率指标的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这种程序模式所尊崇的哲学理念为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以及坚持有错必纠.这种程序模式是以追求实体真实为主要目的,但是,却以丧失正当程序与诉讼价值为代价,是一种重实体轻程序的必然反映.本文从通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为完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试点工作(以下简称"道交一体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目前"道交一体化"试点工作囿于现有民事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以后必将引发民事诉讼程序的变革。程序的设计前提应遵循处分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等民事诉讼原则且兼顾价值平衡。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上,从诉前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到裁判文书制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摸索,尝试将诉讼中如调解、鉴定、调查等诉讼工作前置于立案前,倡导繁简分流的立案模式,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积极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适用以电子送达为主,传统送达为辅的多元化送达方式;采用要素式的庭审裁判,简易化文书,在提高司法效率、方便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的同时,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大大提升办案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送达是诉讼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程序正义的最终实现.但是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在实际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送达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我国送达制度的完善提管窥之见:首先,应从立法方面对送达制度进行一个彻底的改革;其次,积极探索新型送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送达是诉讼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程序正义的最终实现。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类送达制度,但各种送达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留置送达、电子送达等常用的规定与实践不契合,有必要对送达制度进行改革:细节上完善送达制度;扩大签收人范围;加强对规避送达行为的处罚,从源头上减少送达难的阻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民商事司法文书域外送达制度由<海牙送达公约>、<美洲国家间关于嘱托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以及<联邦地区民事诉讼规则>组成.<海牙送达公约>在美国的适用和效力取决于美国国内法的规定.<美洲公约>规定的嘱托书送达方式不具有优先的适用力.联邦规则通过判例认可了电子邮件这一新的送达方式.美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国内送达规则的统一化、域外送达转化为国内送达、国内法决定国际条约适用这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纠纷急剧增多的今天,实践中存在的诉讼拖延是我国民事诉讼不可回避的问题,快速解决民事纠纷因此也成为理论界、立法界以及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是迄今为止,立法中所设置的为提高诉讼效率的程序、制度以及条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践部门还没有找到提升民事裁判效率的有效办法,理论界尚未见到对诉讼拖延的治理进行系统分析.为尽可能地快速解决民事纠纷,减少拖延诉讼的机会,需要从民事诉讼整体的角度建构民事诉讼快速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是仲裁机构与当事人交涉过程的制度化。实践中仲裁送达制度的运作因立法缺位、程序要件的缺陷等原因而不尽如人意。应将仲裁送达制度以专章置于法规范的分则,剔除与仲裁精神不符的强职权干预,从仲裁经验事实角度完善送达规则,将意思自治贯彻于仲裁送达程序,以修法的民主手段与技术工具完善商事仲裁送达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没有对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实施赔偿的规定,这是法律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疏漏,亟需改进。民事实体法中应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范围,刑事程序法也应将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纳入附带民事诉讼之中,并明确和注意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依据诉讼法原理,民庭对涉案行政行为只享有程序性审查权,并不享有实体性审查权。应当类型化处理民事诉讼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划分案件类型的依据应当是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之间的诉讼系属关系而不应是实体法规则。尤其要分别处理行政行为作为先决问题的案件、需要考虑主管权限划分的案件以及仅需要协调判决效力的案件。要求得民事诉讼程序中行政行为的妥善处理,也应当通过完善相关诉讼程序制度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发回重审的实体事由进行区别对待,并进一步限制了发回重审的程序违法事由。对修改后的民事发回重审制度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其依然难脱“重实体、轻程序”之窠臼;而且,该制度功能异化之弊端未有改观。《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未能从根本上革除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痼疾的原因有二:一是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立法价值有失偏颇;二是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且实现不畅。因此,在立法上重塑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诉讼公正理念、强化程序违法之重审事由,完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体系、明确发回重审之诉讼法律责任性质,不失为完善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立法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尊重和保护,是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两大价值平衡追求的结果,也是对当事人诉权及法院审判权行使的制约与平衡.但是现行立法仍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和亟待完善之处,实践中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亦呈现随意性和虚无性.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充分发挥程序转换制度的功能与效用,需要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条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行使的时间、方式和效力,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具体程序,规范法院依职权转换制度、法院对程序转换审查的方式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