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东方理论与东亚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鲁慧 《东岳论丛》2005,26(3):75-79
东亚社会主义的理论由来及形成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道路密切相关。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高度,对东方社会历史和经济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相互关系中,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种设想,以及东方社会“跨越峡谷”的特殊发展道路。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我们研究东亚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深刻经济根源、政治基础、社会条件,正确认识东方社会历史中的跨越现象,在实践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洪韵珊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国际和国内大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为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的东方大国找到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4.
杨扬 《天府新论》2009,(2):6-10
"第三条道路"理论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挫折与困境中认真反思,转而务实、开放地对待各种理论,包括过去自己曾反对过的、被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打破教条,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上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应该有所启示.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自身特点的结合,决定了我国必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更是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尽管有学者提出社会发展的跨越形式同依次演进的发展形式一起构成唯物史观这个艺术整体的正确看法,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跨越发展与依次演进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关系,依次演进的社会发展形态总是先于跨越形态而出现,前者成为后者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提出西方依次演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已蕴涵了东方跨越式社会主义的可能。从多方面论证,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实际上是一个不太确切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列宁开拓的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基本特点是"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这样,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在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逐步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为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建成准备必要条件.这条道路显示出与资本主义"以剥夺农民为基础"的血和泪的过程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列宁并不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道路多样性的统一,展现了社会主义的绚丽多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特在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突破上,特在独具一格的制度依托、目标指引、发展内涵、路径选择上,具有既区别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9.
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和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既受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影响,也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制约,更有其自身文化性格的积淀。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责任意识,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和跨越式发展的激越情怀。  相似文献   

10.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轨迹的回顾和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先革 《学术论坛》2006,42(2):9-11
列宁晚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对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直接过渡思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它形成了列宁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其思想发展轨迹,不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是对培养青年一代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邸春玲 《兰州学刊》2007,7(6):40-42
毛泽东一贯主张要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在他的领导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成果.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正确对待伟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伟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期间,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向人们表明了一个事实: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者,始终在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奚广庆 《文史哲》2006,3(1):145-147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毛泽东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得有失。其得 ,开启了邓小平理论的先河 ,其失 ,留下了深深的教训。毛泽东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在实践中看到存在的问题 ;勇于探索 ,思考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 ,在实践中有的并未彻底贯彻实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失 ,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者乃至子孙后代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1956年至197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重要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理论来源和历史依据,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积累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求真理树立光辉典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应充分认识分析判断形势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极其重要性,充分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倍加珍惜已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周维松 《天府新论》1994,(1):111-1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周维松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总结“一五”时期的建设经验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正确理解毛泽东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对学习、宣传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是对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当搁置在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却在历史上属于同一类型国家的"互镜"比较才是科学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它能以和谐方式实现现代化、能够实现制度安排理性、能及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这既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主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道路自信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孙树芳 《东岳论丛》2001,22(4):95-98
20世纪初 ,各种思潮先后涌到中国。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些思潮的影响。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 ,经过历史和现实的比较 ,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他们在选择社会主义时是由于正确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空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系 ,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