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一代在呐喊:我们需要人学“文学是人学”这个现实主义的口号已经提出五十多年了。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却屡经艰危,特别是极“左”思潮、现代迷信盛极阶段,它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杀戮。到我们这一代人接触文学时,就很难从中看到活生生的人了,就很难看到可以信赖、可以向往的英雄了。而是一座座超凡脱俗的尊神,笼罩了我们的眼帘,扭曲了我们的心灵。这一代人强烈的求知欲,曾多少次呐喊:  相似文献   

2.
西德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的西德文学是什么性质呢?当然有资产阶级的文学。但是有没有无产阶级的文学呢?从德国历史上看,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有了无产阶级的文学。格奥尔格·维尔特曾被恩格斯称誉为“德国第一个最重要的无产阶级诗人”。拉萨尔派的雅科布·奥多尔夫(一八三五——一八九八)创作的《德国劳动歌》曾被称为德国“工人的马赛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工人文学团体“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在战后的西德,在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有一千一百万产业工人的国家里,怎么会没有无产阶级文学呢?有的,一九六一年一些作家、记者和工会干部组织成立了“六一社”,由于内部意见分歧,“六一社”发生分裂,在一九七○年分裂出的一派成立了“工人写作社”(简称“七○社”),七十年代末“工人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年代,还是在春意盎然的今天,“五四”以来的中国史,既可说是一部群众的觉醒史,也可说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正是英雄人物和广大群众的长期奋斗,才使历史的蹙眉绽开了胜利的笑靥,民族的血泪化为了东方的霞霓。我们的英雄人物,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骨干、支柱和桥梁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推动了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早在半个世纪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就提出了文艺应该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要求。一九五五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又说:“这里又有一个陈学  相似文献   

4.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年代,还是在春意盎然的今天,"五四"以来的中国史,既可说是一部群众的觉醒史,也可说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正是英雄人物和广大群众的长期奋斗,才使历史的蹙眉绽开了胜利的笑靥,民族的血泪化为了东方的霞霓.我们的英雄人物,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骨干、支柱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赞美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婚姻,对女性之美的颂扬也从美德、品行和内在神韵等方面转向了充满情欲色彩的肉体描写,古典的美学趣味在这里遭遇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爱情发生了形与神裂变。海派小说中的爱情主题则进一步摆脱了婚姻的行动意义,转向纯粹的官能感受的表达,在海派作家的爱欲抒写之中,原始的生理欲望战胜了道德理性,爱情的结局沦为情欲的沉溺,而不再是婚姻的实现。因此,在三十年代的都市写作中,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已被彻底消解,爱情的行动意义向内转为冗长的心理分析。在对人物潜意识的层层揭露中,道德观念也逐渐变得淡薄。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将海派作家引向了一种全新的爱欲抒写,剥离了自我对善的趋向,而更接近弗洛伊德对本我的描述。他们抛弃了对外部现实的关注,转而退守那张狂的内在现实。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亦如此。尤其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多以两性对立冲突的立场为出发点,而实际上,文学艺术中男性与女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主体应该存在和谐美好的一面。在男性主权社会,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体现的生理、精神方面的融通更能体现这一和谐特质。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日益造成物质泛滥状态下的精神贫乏。人类生存的本质应该是在世界上充满劳绩地自由创造,努力突破有限的具象世界,达于无限的自由精神境界。文学审美正是要引领人不断超越日常生活,领略本真生存的光华,创造一个充满无限神性的世界。就此而言,文学审美是所有追寻诗意本真生存读者的永恒渴求。  相似文献   

9.
别林斯基(1811—1848年)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理论,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一要掌握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现实的孟祥中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为标志,所谓新写实小说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这是80年代后期文学创作进入低潮以后逐渐形成的又一个波峰。对此,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之见:文学是现实的,文学找到了现实;现实赋予了文学以新的生机,文学创...  相似文献   

12.
自由既是人类的天性 ,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诉求。对个体而言 ,它往往成为人们能够求知和求得真知的基本条件 ;对社会而言 ,它架起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同时 ,它还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保障和新闻事业勃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郭安(安徽机电学院社科部)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在世界。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也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除了有自己的外在世界以外,还有自...  相似文献   

14.
文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相通之处。本文以欧美文学中的几个脍炙人口的女性人物为例 ,主要从素描和色彩两方面探讨造型艺术常用来表现女性美的“S”形法则在欧美文学中塑造女性美所体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文学人类学在国内外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做了简单梳理。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文学人类学主要包括:神话原型批评、原始主义批评和仪式研究三个方面。指出文学人类学的出现及发展是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的一种理论诉求。以跨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了人类学观照自身的学科理念的文学人类学成为了新世纪里寻求文学研究突破的一种崭新呼声。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是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从现实的人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真实意义在于:人的现实即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真实内涵.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海洋文学是英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经典作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海洋,无论作为一种生产、生活、交通、殖民扩张的地理场景,还是作为神秘、财富、力量、征服和期许的文化象征,都是支撑和充实英美文学的建构性元素。大量的海洋文学不仅丰富了叙事美学,也为铸造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出发,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非常强调在文艺作品中塑造先进人物,尤其是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形象,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理论卓见。我们应该很好学习、深刻领会革命导师关于塑造英雄人物的精辟见解,以此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一) 早在1844年,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一书中,就对当时资产阶级作家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所描写大城市的下等阶级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说:这部小说的出现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先前在这类著作中充当主人公的是国王和王子,现在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正因为作者突破陈规,勇于把下层阶级写进自己的作品,因此恩格斯称誉欧仁·苏是“时代的旗帜”。(《马恩全集》第1卷、第594页)稍后,1847年恩  相似文献   

19.
(一)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争论历代不息。尤其是如何理解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更是众说纷纭。但从五十年代那场对红楼梦问题的大讨论之后,李希凡、蓝翎同志的两个观点,即认为贾宝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反封建的英雄和贾宝玉是代表新兴市民思想的资产阶级“新人的萌芽”,已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十年文学除了艺术上的多元探索、异花纷呈之外,与前段的文学相比,另一特征是人物塑造上的世俗化倾向。伴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改革的实现,这一倾向在未来文学中将愈来愈显豁。英雄的失落和普通人的崛起,,将是未来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合乎规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