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王符哲学的思想渊源,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他的唯物论思想来源于王充。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本文首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评议,然后对王符哲学的思想渊源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王符是东汉批判思潮的著名代表。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学,他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从其他学派中吸取营养,从而完成了他的著作《潜夫论》。该著作既广批时弊,又阐发了作者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符,“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也”,他生活在官僚贪婪残暴,贵族骄奢淫逸,豪强地主恣意兼并士地,“君道秕僻,鲜纲日陵”(《后汉书、儒林传》)的东汉后期,作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步唯物主义哲学家王符,无论就其政治学说、经济思想,还是就其宇宙哲学观、社会历史观及法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都有其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甘肃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王步贵同志编著的《王符思想研究》一书,实事求是地再现了东汉后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的思想全貌,为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王符的学术思想,研究东汉历史的各个领域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学习资料。  相似文献   

4.
王符论政     
王符论政王步贵王符论政,重在衰世,要在贤才,贵在批判。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将具体而深入地揭示王符论政的一系列观点的精辟见解。东汉后期,大地主、大商贾的势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外戚宦官轮流执政,政治腐败,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都十分突出,而且越来越激化。笔者在拙...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新”字。就是新视野、新领域、新角度,一句话,都具有新意,更具有当代价值。《潜夫论》之于《周易》,王符在其书中,大量引证《周易》以论说自己的思想观点。高新民先生在其《〈潜夫论〉易学思想探论》中指出:“《潜夫  相似文献   

6.
甘肃镇原县是东汉著名思想家王符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故乡。童年时代,我们就听说过一个神秘而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县城的北山上读书,每天下山挑水浇灌山上幼小的柏树苗。当从河里挑到半道上,过路人口渴要喝水时,他从不拒绝。但是喝过的水,又...  相似文献   

7.
东汉后期,王符不仅在社会批判思潮中表现最突出,而且在易学领域也颇有成就。在《潜夫论》中,他曾借鉴、吸收《周易》和汉代易学成果,推出了自己的自然天道观,构筑了一个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图式。在认定元气为宇宙本原的前提下,王符力主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从而发展了《易传》自强不息的思想。本于《易传》太和、中正之说,王符提出了社会和谐乃至天人和谐的政治理念。他继承、发挥《易传》的重德精神和尚贤、养贤之说,呼吁最高统治者注重仁义德治,重民爱民,尊贤任能,改革时政,从而缓和并解除社会危机。在治《易》风格上,王符致力于务实崇本。这些都是对我国古代易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是后汉著名思想家、著作家、布衣文士王符的故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于1987年6月26日至29日在兰州发起召开了首届“王符学术思想讨论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杨宪邦教授,分别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现同王符思想研究专栏一并予以发表.王符思想研究专栏,除周桂钿同志的文章系1984年的来稿外,其余四篇是从这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批筛选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栏,使王符及其名著《潜夫论》的研究从广度、深度上有所开拓和提高;把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有一些学术荒源和领域极待挖掘。我们相信,经过甘肃和全国各地学者的努力,王符思想的研究一定能够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荣辱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中国是礼义之邦,看重伦理道德的修养和践履,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本身也就是伦理学家,他们把道德伦理发挥成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直接为政治统治服务,因而强调道德意识,重视道德修养理论的阐释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本文选定伦理道德作为论题,探讨“后汉三贤”(韩愈语)之一的王符的荣、辱观。王符是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家。“当时东汉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日趋严重,朝政的腐败黑暗,贵族官僚与豪强地主的贪婪和残暴,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潜夫论笺·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79年4月版)这一社会现实,使“他对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广泛的尖锐的,他历数当时经  相似文献   

10.
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是后汉著名思想家、著作家、布衣文士王符的故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于1987年6月26日至29日在兰州发起召开了首届“王符学术思想讨论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杨宪邦教授,分别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现同王符思想研究专栏一并予以发表.王符思想研究专栏,除周桂钿同志的文章系1984年的来稿外,其余四篇是从这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批筛选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栏,使王符及其名著《潜夫论》的研究从广度、深度上有所开拓和提高;把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有一些学术荒源和领域极待挖掘。我们相信,经过甘肃和全国各地学者的努力,王符思想的研究一定能够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价值观理论,历来受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重视。中国哲学史,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更是关注人和社会问题。所涉及的探讨范围,学术领域,理论观点,不同学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有重要影响的儒、墨、道、法四大家,虽旨趣各异,见仁见智,但却有殊途同归的共同点,即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社会、自然世界对人的意义这  相似文献   

12.
王符评传序     
《后汉书》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同传,三人都是特立独行之士,都是具有远见深识的进步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批判了当时关于天人感应的种种迷信;仲长传著《昌言》,深研“理乱”之故;王符著《谮夫论》,畅论当时的风政得失。王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明锐的观察,进行了深切的揭示。如论当时(后汉  相似文献   

13.
范晔《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合传,首先考察他们共同的批判性和创造性。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符思想研究》(简称《王》),是论王节信的第一本专著。作者王步贵在《前言》指出:魏征、韩愈、杜甫等异口同声,颂赞王符及其《潜夫论》,清代刘熙载《艺概》褒扬他醇厚如董仲舒。王符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常被称为王安定,他的字“节信”甚契合原名。  相似文献   

14.
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是后汉著名思想家、著作家、布衣文士王符的故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于1987年6月26日至29日在兰州发起召开了首届“王符学术思想讨论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杨宪邦教授,分别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现同王符思想研究专栏一并予以发表.王符思想研究专栏,除周桂钿同志的文章系1984年的来稿外,其余四篇是从这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批筛选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栏,使王符及其名著《潜夫论》的研究从广度、深度上有所开拓和提高;把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有一些学术荒源和领域极待挖掘。我们相信,经过甘肃和全国各地学者的努力,王符思想的研究一定能够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王符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当衰世,目睹东汉王朝由盛而衰,朝政腐败,豪强肆虐,官吏残暴,群雄割据,外族侵掠,民不聊生的社会政治局面。他作为一个爱国的思想家,极力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侵扰,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强兵,于中可见其较为丰富的军事思  相似文献   

16.
王符,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末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闪烁着奇异光彩的瑰宝,值得后人揣摩与研究,以资借鉴.“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潜夫论·务本》这是王符本末论的梗概,它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一)对重农抑商政策的重大修正.重农抑商是我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信仰与鼓吹的信条.他们一致认为“农桑”为本,离此,富民强国,国家长治久安,则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他们的视线始终紧盯在把多数人捆绑在土地上从事低效率下的农业再生  相似文献   

17.
王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他不肯苟合流秽,遭到冷落、排摈,退而著《潜夫论》。兹就个人阅读体会,略作几点粗疏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东汉刘秀纂夺农民武装起义胜利果实之后,有鉴于西汉王朝覆灭的下场,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在不损害统治者利益的前提下,不得不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诸如释放宫廷奴婢,裁减官吏,减轻徭赋,兴修农田等一系列措施②。因此,东汉初期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得以生殖繁衍。与西汉鼎盛时期的人口总数相去无几,社会出现暂  相似文献   

19.
王符当对时社会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卓见的经济观点。他认为,"人地相称"是农业建康发展的条件,并将其与边防相联系,主张移民充边。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他要求统治者惜时爱日,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传统重农抑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本末观。另外,王符还针对浮华成风的社会弊端,提出了崇尚节俭的思想。王符的经济思想多有创新之处,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不乏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长河中,汇聚了涓涓细流,而人性问题,则是这些涓涓细流中的一支,它奔泻不息,源远流长,一直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所关注,在他们的言论与著迷里都曾留下了精辟的宏论和见解。 远在先秦的《诗经》和《书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人”和“性”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百家争鸣,学术繁荣,“人性”作为理论问题,便堂堂乎登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