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黄海客 《社区》2002,(10):10-12
国家统计局在《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中,首次采用“高收入群体”代替了过去“富人”之称,为此,他们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得出了最后结论和分析。该分析中把3.2万元户均叫支配收入作为中国富人的底线,如果照此标准推算,我国富人群体可能过亿.而其中数以千万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这部分高收入群体基本上提前5年就走过了“温饱型”和“小康型”生活,  相似文献   

2.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贫困的状况,扩宽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途径和方式,调整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和消费模式。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不均衡性日益凸显,财产性收入比重依然较低,收入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收入群体的理财知识缺乏,投资风险意识薄弱。鉴于此,要加大风险教育,提高低收入群体才投资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产存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创造条件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积极拓展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渠道,创造条件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要稳定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其消费潜力,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优化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的现实需要;中等收入群体虽处于中等收入行列,但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受到不利冲击后容易“掉档”,从而变为低收入群体,即“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发现:在各类标准下,中国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平均接近1/2;从空间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多分布于西部、中南地区;从经济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特征是低财产收入、低转移收入和高经营收入、高医疗保健支出;同时,指出偏低的文化水平、过重的儿童抚养负担和医疗费用是诱发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应正确处理“稳中”与“扩中”的关系,围绕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等措施,以城市落户、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为重点,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是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共同富裕内涵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提出新的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可以得到兼具全国统一标准与允许地区差异的中等收入标准。利用1978-2020年全国的收入分组数据,以及1980-2020年31个省级层面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模拟收入分布方法对个体数据进行还原,测算全国和不同省份中等收入群体模型和比重,结果发现:按国家统计局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36.79%;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脆弱程度较高;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五类人群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组成部分,规模总数为5亿人左右。最后,通过对标准、方法、数据和收入进行四维对比,论证研究结论可信,为进一步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现象,总体上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掩盖了价格变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不同收入层次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实际感受,而且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低,增长速度慢,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因此,编制低收入群体消费价格指数,是准确反映价格变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程度的前提,是保障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参考国内外编制经验,提出两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后采用“根据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特点编制价格指数”方案,并运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确定调查户范围:在研究基础上,考虑与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制度的衔接,提出配套措施以达到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参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提出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并采用2001—2015年的几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过程及其构成变化,预测"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形态和构成特征,文章认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扩中"还需要"调结构",在提升中等收入者比例的同时,还要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倒丁字型向金字塔型演变,并进一步形成最理想的纺锤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8.
曹明  闫德亮 《南都学坛》2005,25(4):110-113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培育和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过程。中等收入群体引领社会文化、消费潮流,是社会最具购买力的人群,是倡导文明文化、稳定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还不够统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复杂且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他们的社会态度和价值取向也有明显的特色。毫无疑问,中国未来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中国社会结构走向合理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步骤。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现状,论述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意义,并提出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器”,相关文献卷帙浩繁。文章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量化分析了1992-2022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513篇核心文献,结果表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热度轨迹具有典型的时间分异性和局部震荡性;发文学者和机构均呈现集聚性和疏离性相结合的空间地域表征;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聚类倾向,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现阶段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前沿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群体如何精准提质扩容、新发展格局下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意义、中等收入群体与共同富裕等方面。最后,基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历程取得的经验证据,从研究主体、内容版图两个维度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