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设施农业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延安郊区和县南沟流域为例,分析了设施农业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明设施农业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然资源有限和环境条件脆弱的陕北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有利于发挥陕北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陕北山川秀美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陕北改革,提高陕北农村的对外开放水平。但对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农民素质、农民就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加大农民学习WTO知识的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对外开放、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历史背景的探讨,离不开对陕北地区农业生态的系统分析,离不开对该地区粮食供需状况的历史考察。对影响陕甘宁地区农业生产诸多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趋于衰败的陕甘宁地区粮食负载能力极为有限,其承载人口的能力也因之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粮食危机的出现和生产运动的战略选择并非偶然。大生产运动触动了凝固的陕北农村社会,改变着破败的陕北乡村的面貌,其整体发展出现转机,陕甘宁地区的人口发展、经济组织、社会结构均开始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边区农民传统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也因之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4.
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从而推动社会变迁。陕北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脱离农业生产,职业开始多元化,乡村人口流动加剧,同时依附于农业的思想、文化规制以及生活方式遭到遗弃;陕北乡村经济模式的变革使得窑洞的传统匠作制度解体,而这些是陕北民居窑洞及其村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加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陕北窑洞及聚落不能满足陕北居民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向而面临被遗弃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首先在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1985年对统购统销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星火计划”的实施,加速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农村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典型的都市郊区型农村--上海市郊农村地区为代表,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深入调研,分析了上海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密切相关性,并对农业投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高,并就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效率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等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搞活农村市场,推销农副土特产品,扩大城乡交流,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带动了城乡市场的繁荣和整个经济与财政的发展,也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改革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并拥有基本一致的目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作用巨大且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经营、科技意识;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的优质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增强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韩国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立法,通过三级立法体制,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其特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配套法规建设自成体系,适时修改法律法规及规则,重视农村建设、农民教育与农业组织立法。韩国的经验与做法启示我们: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立法措施与政策措施,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建议: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立法与政策共同发力,持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经济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当前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做到: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陕北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的条件并提出了开发绿色食品的对策。认为陕北土地广阔,具有优质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少污染,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是开发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开发绿色食品前景广阔。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陕北老区的发展,只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开发绿色食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作物生产中科学施肥,严格生产标准,做好示范工作,抓好绿色食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环节,强化产品销售手段就可使开发绿色食品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商丘属于典型的黄淮平原农区,随着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环境污染也开始显现。目前污染来源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镇企业和养殖业等方面,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渐进性的特征,治理难度较大,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制度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等多方着手,进行综合整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农村环境立法,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全面深入实施中央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减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污染;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突出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组织,有力地促进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形成。农业一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把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在它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生产与流通从外部的结合;而在高级阶段,生产与流通则是农业再生产过程内部的结合,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与流通的专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使广大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过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这一条件下,党中央又制定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是促进农村生产持续发展的一项带战略性的措施.作为实现四化的战略重点之一的教育应如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如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相适应,培养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也要用市场机制调节千千万万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保持农业发展的十项措施》,江西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九条措施.这些"措施"是江西省各级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90年代农业持续发展,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行动纲领.在农村无疑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从汉画像看四川、山东、陕北的汉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四川、山东、陕北、河南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四个主要地区。汉代画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农业生产是其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河南汉画反映农业生产的题材不多见,所以本文仅对四川,山东、陕北三地汉画所见汉代农业生产情况作一对比。 一、四川地区 四川在很早以前居住着巴人和蜀人,秦汉以来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和稳定本国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农业保险、农产品扶持价格政策和农业信贷补贴)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状况是衡量一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不断萎缩,日渐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质特征、发展动力与培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描述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本质特征:即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技术应用广泛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和资源利用合理化;提出了技术变革、专业分工和农民分化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动力;最后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本原则:即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利于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西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分析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需求拉力和农村劳动力过剩推力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他们候鸟般的城乡流动,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值得社会关注和研究。选取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当地青年城乡流动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发现农村青年城乡流动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却缺少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容易出现盲目和"被动"转移风险,致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体缺失,不利于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