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青岛地方小剧种“柳腔”为例,从文化认同角度关注地方小剧种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认同与地方小剧种活态传承的重要关系,并提出以尊重地方文化属性为前提,打造戏剧精品力作,彰显自身特色,利用新的媒体形式吸引年轻观众群体,使地方小剧种充满新的活力,大力开展地方小剧种的跨界传播,为地方小剧种开辟出一条新的传播道路,为地方小剧种的活态传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依山傍水、玉带缠腰是广西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地景阐释与村庄外围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名门望族——朱氏家族古建筑群与水灾后重建的现代民居交相辉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纳禄村的空间结构与标志地景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重构,体现在传统地景标志和空间含义不再得到诠释和展现,以迎合游客需求的一系列娱乐空间得以构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空间与地景的传统阐释得以再现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灵魂所在;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回归,意味着村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整体性保护是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3.
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吉林省作为萨满文化传播和保护的重点省份,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萨满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事业做出了切实努力.但萨满文化原真性保护缺失、活态传承乏力、环境培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记录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为措施,力图完善萨满文化的协同传承、保护机制,改善萨满文化的生存、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实践表明,“活态文化”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还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因此,认识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并及时予以抢救和保护,进而发掘它的积极因素,融于现代文化之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非遗文化的一般传承与发展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让传统文化融入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在保证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进行融合与创新。以寿县肘阁、抬阁艺术为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理念,分析肘阁、抬阁艺术价值和传承发扬新路径,探究现代社会肘阁、抬阁艺术乃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促进数字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当前,传统村落已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又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我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拥有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是其吸引游客前来临桂参观旅游的重要原因。运用景观人类学、文化变迁等理论探讨东宅江村的景观重建和非遗旅游化,有助于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但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播方式单一、文化生态链缺失和信息渠道落后等问题。非遗文创APP的开发是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创两种新型非遗传播方式的综合,因此提出河北省非遗文创APP的建设构想:对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化整合,构建河北省非遗资料库;利用非遗视觉素材,推动自主创新设计;通过产品定制体验,实现非遗文创设计作品实体化;搭建创作分享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是目前非遗的两种主要保护形式,前者被认为是非遗保护的理想模式,后者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底线保护。而在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陕西省渭南市,这两种保护形式并不占主导地位,当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非遗项目公共产品化和公共文化活动非遗化的方式,使得两项工作互嵌,实现了双赢。这种互嵌的方式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非遗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自己的文化生态,同时具有自己的文化记忆——传说与习俗.在传说和习俗中充满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动内容,潜移默化地教导民众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倡导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就是一个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人情和谐的传统村落,村里一年一度的“女子太阳节”依托民间传说传承至今,仪式完整,可以作为传统村落文化记忆与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忠信花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其使用方式和传承渠道由单一趋向多样,从民间自发转向官民合办,花灯制作技艺和展现形式不断丰富与创新,产品创收能力增强,传承人也趋向全职业性。在注重保护和传承的后非遗时代,依托忠信花灯非遗资源,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教师协同设置系统化课程的双向文化传输,社会职能部门协助提高传承人思想观念和技能,政府—企业—传承人联合组建制作工坊等途径,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花灯文化产业,推动河源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基于对月山村文化传承载体——月山春晚的历史演变梳理,从文化自觉视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多元主体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发现,只有国家、社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有共同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借助民族学、文化生态学、体育学等学科视角,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介绍长阳土家族村落原生态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模式,分析当前村落传统体育面临的文化生态困境,在长阳土家族长阳体育文化质性现实分析基础上,相应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土家族村落传统体育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双重压力.以泰安市传统村落山西街村为例,提出乡村文化空间的概念,并依据景观生态学中"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将文化空间结构概括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域面三种形态,探索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以及空间优化,山西街村的文化空间在发展中存在弱联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儒学教育在马洒壮族村落社会的确立,壮族人进行续族谱、立牌位、建宗祠等文化创建活动。在伦理观念方面逐渐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壮族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接纳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形成两种文化融合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马洒村形成了重视教育,鼓励晚辈积极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提要]作为中国社会小而精的完整“切片”,村落是涵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村落多维空间是空间认知、环境感知、营建智慧的外化,也是社会关系、文化信仰、文化逻辑的实践场域。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主要有山地型和平地型两种,本着尊重环境、敬天法祖的理念,瑶人构建了注重风水、景观、界域的物质空间,以公共空间、社老制、瑶老制等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以祭社、安龙、盘王节等仪式空间为核心的精神空间。村落空间形态经历了游耕、定居、现代化三次依时间叙事的空间实践和演化,目前瑶族村落面临的空间重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化—自然—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村落景观的形成,是村落社会关系和自然世界在可见的具有边界的空间中相互建构的历程,不同个体的成长状态或心智水平决定着对村落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入"生态博物馆"保护更新理念,以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山地传统村落为例,从地理特征、村落各层级空间、原生态资源、山村旅游业态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木梨硔村"生态博物馆"营建的适宜性,归纳营建问题和困境,提出培养原住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意识、创建乡村"记忆中心"、挖掘适应现代需求的山村地域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展开村落空间保护性设计更新实践等对策,以期为我国山地传统村落发展迈入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引入生态博物馆保护更新理念,以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山地传统村落为例,从地理特征、村落各层级空间、原生态资源、山村旅游业态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木梨硔村生态博物馆营建的适宜性,归纳营建问题和困境,提出培养原住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意识、创建乡村记忆中心、挖掘适应现代需求的山村地域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展开村落空间保护性设计更新实践等对策,以期为我国山地传统村落发展迈入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