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遥在"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经历入手,通过对路遥作品、创作随笔以及路遥生前好友回忆文章的仔细解读,分析了青年时期的红卫兵经历对路遥精神气质、性情、心理所发生的重大影响.红卫兵经历形成了路遥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具体体现为受难情结、政治情结、绝望意识,这直接影响到路遥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具体写作.  相似文献   

2.
路遥执著于"悲情"书写,他的小说创作着力呈现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悲剧。同时,路遥注重发掘苦难境遇中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以及生活与爱情悲剧中散发出的生命色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路遥格外钟情于悲情叙事,这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路遥小说中的悲情书写可以看做是一种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冲突与矛盾的反映,是路遥对人生、对生命的内心体悟的一种外在呈现。  相似文献   

3.
李伟 《东方论坛》2021,(4):46-58
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路遥批评、出版和阅读活动的知识社会学解读,勾勒路遥形象的历史建构曲线。认为随着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变迁,路遥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者、坚守者、殉难者三种在叠合中演进的历史镜像。在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话语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在言说着路遥,塑造着路遥形象;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自身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5.
真善美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首先追求的是真.以此为审美价值基础,来审视陕西当代最具代表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从而把握他们创作上审美价值建构的差异性:构成路遥审美价值的核心是真,围绕着真而追求善和美的审美价值建构;陈忠实是以其生命情感体验的善为审美价值建构核心,真实的、美的文学艺术,首先应当是凝聚着善的审美价值内涵的艺术建构;贾平凹则是以美为自己创作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追求的是一种生命本体精神之真.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更是延安大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英年早逝,令所有关爱他的人痛心不已,更让见证了路遥成长的延安同仁们扼腕叹息。为了使路遥精神发扬光大,为了让路遥研究迈向更高的起点,在路遥逝世14周年之际,延安大学的同仁们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披沙拣金,从600多篇路遥研究的文章中精选出69篇代表性论文汇集成《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一书,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这部由路遥研究会、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策划,延安大学文学院马一夫、厚夫先生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约70万字的选集,既是延安大学的同仁们对这位黄土地上辛勤…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审美文化作为社会心理的表征,显示出当代社会心理的变迁。探究下来,目前社会心理有了四种变化:从重理性到重感性;从重集体到以个人为中心;从单一唯美到求新求变;强调身份符号的代言作用。这些变化对构建当代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