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支撑,是应对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秩序失衡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形态层面,它自身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关照了世界发展的道德需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在实践过程中,制度建设、组织内容、文化体系等是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应有之意,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中,"共同体"在差异与冲突中不断被建构,这书写和表达人类发展依据和需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命运发展"所构建的理念,它具备一定共识基础,其中"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他者"在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推动"类"意识和共同体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他者"方式探讨和对比共同体的起源与人类的特性,可获得共同原则和合作意识,加速"他者"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公平正义。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相关争论形成了"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塔克—伍德命题"存在着理论症结,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是对其的破解。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兼容的,正义有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正义;马克思的人类意义上的正义、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它们作为整体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类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是对被遮蔽的人类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具有典型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展了法律规范构建和合作组织建设的实践,促进了国际法治合作的发展。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两个新课题,即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现有平台和机制的发展。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法治合作机制发展的平等互利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和兼容并包原则,构建理念认同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促进达成及遵守“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法律文件。“冰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北向延伸,其发展理念和模式可以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学习其法治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作为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经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延承其世界历史理论,融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和平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和义利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从相处之道、精神滋养、道义力量和发展动能等方面,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国内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特征、面临的挑战、构建路径、价值定位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突破以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目标,是打造全球海洋治理新格局、实现世界海洋和平安宁发展的必然追求,合作、共建、共享、共赢逻辑下的海洋文化建设发展,理应是"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基础和价值体现.而这正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海洋文化理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起到主导、引领性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文明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基于共赢逻辑的文化自觉。文化是联结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纽带,从文化维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超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合作意识、尊重文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文明融合意识以及体现共同性的共赢文化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原创性的话语不仅凸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形象,而且还体现全球视野、国际风范和人类高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规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实践、文化和价值等四重维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在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实践维度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在文化维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马克思"类本质"问题的再反思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自觉和基本前提。人的"类本质"是基于人的"类能力"而次第扩展的超越于人的"种"特征的本质,它具体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各种文明状态。基于人类整体性文明之上的生态价值观构成了人类整体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而这一价值观的真正确定尚需人类生态文化运动的启蒙,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坚持相互尊重、倡导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一种外交战略、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给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含义,它体现了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世界的进步发展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中国方案",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形成全人类的大规模合作机制。人类合作经历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合作的过程,恩感在形成合作关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恩感的核心要义有二:第一是施恩者不图回报,第二是人类应达成对施恩行为进行肯定的共识。中国文化中的"礼"和"义"都与恩感有关,"礼"的本质是"敬",核心是强调感恩和报恩,"义"的核心是不图回报的施恩。恩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维护。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情感基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竞争,情感基础是怨恨,结果是助长了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核心价值是尊重与共赢,情感基础是恩感,完全符合中国的礼义文化,结果是勾画出全人类未来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文化呈现的舞台与文明展示的平台。在此视阈下,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得以不断彰显:世界文明观念重新发现,世界各人种民族不断融合,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人类艺术创造相互展示、传播、交流,以及人类思想精神融汇沟通等方面。在这条路上,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融合、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文本为依据,在类型学的基础上展开梳理和分析,力图对"命运共同体"论述的发生与发展及其现实语境进行研究,进而对其实质内涵、实践意义及其战略指向进行探讨,并以此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概括其特征及其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有关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可分为全球命运共同体、地区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命运共同体论述又有不同的逻辑起点和侧重点,其构建既同时推进又相互联动,构成有机和完整的命运共同体体系。中国在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方面,既倡导群策群力,又主动亲历亲为,而且对某些特定的双边关系有着相当的期许。通过构建亲缘型命运共同体、地缘型命运共同体和义缘型命运共同体,中国着力编织三层国际战略网络,使得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布局逐渐成型,而这一国际战略则又具有包容性、务实性、模糊性的特征。从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布局来看,关于命运共同体的策略选择已基本完成;从既有研究文献的解读来看,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仍显不足,有待学界更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纵深拓展,有可能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  相似文献   

18.
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地区和平与一体化、加强文化价值传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方面抱有期待,亦在"中美争霸"、新"天下秩序"、民族主义等多维度存有疑虑。为扭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韩传播时呈现的抽象化、单向化倾向,中国应重视该理念与韩国重点关注议题与主流价值——如"东亚共同体"、多边主义、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环境卫生合作等的话语对接,在全球合作抗疫的背景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之所以能够赢得普遍认可与广泛共鸣,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潮流和层出不穷的人类共同难题挑战下,它积极回应了各国对和平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生态美好的共同诉求。共同诉求意蕴着具有共识:和平发展的趋势化意蕴着安全共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意蕴着利益共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意蕴着价值共识,生态危机的扩大化意蕴着责任共识,这些多维共识促使各国意识到只有达成"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天下一家"的大家庭理念,才能实现全球的"共建共享、共治共荣"。  相似文献   

20.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和世界发展战略的高度所提出来的新理念,为解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由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云不散、区域之间文明隔阂与文明冲突依然存在、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思潮逐步抬头诸因素的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的风险与挑战。“大统战+”既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源充沛、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借助相关积极力量,其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着力形成“大统战+宣传”“大统战+文化”“大统战+经济”和“大统战+社会服务”等工作合力,推动世界人民勠力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