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州地处唐朝与吐蕃斗争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唐蕃的长期冲突中,维州成了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在麟德二年,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仪凤二年、垂拱三年,维州又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期间也几次被吐蕃据有。在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中,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种事例不乏见于南北方的羁縻府州中,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整个吐蕃时期,吐蕃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使者往来。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遣使入唐,唐太宗随之遣冯德遐赴藏抚慰,唐蕃之间长达200多年的官方交往由此开启。唐蕃首次遣使往来是在赞普弃宗弄赞平息部落叛离,于633年迁都逻些后,内部局势稳定,积极向外拓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文成公主入藏作了积极的铺垫,为此后藏汉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地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   相似文献   

4.
唐代宗时期,唐廷在对待吐蕃入侵的问题上变得强硬起来,遂使吐蕃开始大规模进攻唐朝。广德、永泰年间,吐蕃数次进犯关陇地区,规模巨大,来势凶猛,让唐军难以招架,京都长安曾经一度沦陷。大历年间,吐蕃在关陇地区的攻势依然十分猛烈,而唐军在长期的战争中抗击能力也逐渐增强。纵观代宗朝的唐蕃关陇战争,可以说总体势态是吐蕃进攻,唐朝防御。为捍卫社稷,保卫京都,唐朝在与吐蕃交战中不仅重新组建西北边兵,继续实行防秋制度,而且还加强京都西北部军事要地的防御,同时又针对吐蕃骑兵特点采取闭城拒战、以守为攻的办法,逐渐在长安西北部构建起新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吐蕃进攻长安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中唐至晚唐石窟中具有吐蕃或吐蕃与印度波罗样式的壁画以及藏经洞所出具有同样风格的绢画从作品内容著录、图像渊源、年代判定,与吐蕃本土及汉地艺术传承的关系、相关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指出唐蕃时期唐蕃美术的交融是后代蔚为大观的“汉藏艺术风格”的源头,也是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6.
唐朝和吐蕃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作为处于同时代的两个政治实体,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互补性。从法律制度上讲,它们之间既保持了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明显的相互影响的痕迹。历史上,唐蕃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特殊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汉两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兄弟之情。  相似文献   

7.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朝天宝年间,由于唐朝的措置失宜,导致南诏投靠吐蕃.但南诏投靠吐蕃,反受其挟制,而德宗年问唐朝势力增强,多次打败吐蕃,加之吐蕃与大食为争夺中亚而进行酷烈战争,吐蕃遭重创而力量大衰,为南诏归附唐朝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榆林窟第25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因为其中出现的唐蕃特色图像而备受学界关注,属于敦煌学和藏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榆林窟第25、15窟是为纪念783年唐蕃清水会盟而建的双窟,榆林窟第25窟婚嫁图与该窟统一集中完成,其绘制年代与该窟营建时代一致,应在783年唐蕃清水会盟前后。  相似文献   

10.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在强盛时期,吐蕃之所以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处于上风,其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吐蕃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这是其对唐朝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蕃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对峙和争战,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的重要意义。关于大非川之战.治吐蕃史者往往语及,但多拘泥于论题,讨论的多是大非川之战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从宏观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试图结合汉、藏文史料论述大非川之战的前因后果及对唐蕃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表明,从旧石器时期到吐蕃时期,西藏文化与祖国内地文化的交流是明显的。从唐蕃关系、宋代与六谷部及厮关系看,汉藏友好往来是主流。元代招服吐蕃,实现了中华民族大统一。汉藏关系自古以来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3.
唐蕃之间在长期的交往中时战时和,关系复杂,在走向和解的道路上来往于唐蕃之间的使臣起到了重要作用。唐诗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唐朝赴蕃使臣的内容,这给我们了解唐蕃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论吐蕃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王朝在藏族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军事方面的影响尤甚。吐蕃在军事战略上采取收抚周边部族,争取霸主地位与大国抗衡,争取平等地位;而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在许多战事,尤其在唐蕃战争中多次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战术。  相似文献   

15.
“吐蕃”是唐初汉族对藏族在青藏高原所建立的政权的称谓,后来宋、元、明各代的史籍亦多沿用吐蕃为青藏高原的总称,至今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历史专名,关于这个词的读法,今天多习惯按现行汉字发音,《现代汉语词典》 “吐蕃”条就注为“tnf6nV”(音土翻)。《辞源》(修订本)也大抵如此。但是,近年推出的影视片《大漠紫禁令》与《唐蕃古道》均将“吐蕃”与“唐蕃”之“蕃”读作b6(音播,阴平),其主要根据是藏语的本.音。此一读间虽有理据,却不免与习惯念法距离太大,因此引起了一些争论。看来,《辞海》(修订本)独有见地,在“吐蕃”条明确注“蕃”音为“b6”,不足之处是没有说明何以作此读的理由;另外,笔者认为,这一读音在声调方面还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乃张说作给郭元振再使吐蕃的送别诗,题中"大夫"是指"朝散大夫"。郭元振是武后朝到玄宗朝初年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于696年、702年两度出使吐蕃,为巩固边防、发展唐蕃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考察了诗题的最初面貌,推测作诗时间应是702年,地点应是灵州,并论述了郭元振再使吐蕃始末。  相似文献   

17.
甘元柬与裴行俭、武三思及唐中宗有着密切关系,这对他的仕途产生了重大影响。《甘元柬墓志》提供的信息揭示了调露元年(679)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唐与六胡州设立之间的因果关系。选任甘元柬等唐人出任六胡州刺史,表明六胡州建置初衷在于强化对突厥降户的控制,以扭转正在恶化的边疆局势,这与《新唐书》所述羁縻府州刺史由本部落首领充任有别。六胡州的建置既体现了维持部落组织之“羁縻”特性,也蕴含了羁縻府州向正州演化的因素,但这一过程并非线性发展。唐朝政府力图强化对内附民族的控御,六胡州的羁縻属性正在消减,但还不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正州。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所载703年出使吐蕃的唐廷使者甘卿(kam keng)正是甘元柬,其身份是唐派往吐蕃的和亲使。甘元柬的事迹表明吐蕃的南向战略为武周所遏制,最终于长安三年以甘元柬出使吐蕃为标志,促成了唐蕃关系的缓和,在历经全面对抗之后形成的均势局面下,双方最终实现和亲。  相似文献   

18.
墀松德赞是藏族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赞普,在许多藏文史籍中均称其为松赞干布之后吐蕃政权的“第二名王”。实际上,这些评价多半是出于墀松德赞倡行佛教事业的“功绩”。我们从墀松德赞时的内外政策和吐蕃的社会状况来看,在他统治的四十三年间(755年至797年),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吐蕃奴隶制的统治制度,加重了对本部和属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对外扩张战争进一步升级,从而使吐蕃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唐朝的河西、陇右、剑南等地长期处于战乱和吐蕃奴隶主阶级的掠夺和控制之下。因此,墀松德赞时期是吐蕃政权以及整个吐蕃奴隶制社会由强盛走上衰落的过渡时期,对藏族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蕃关内道近百年的战争,构成了唐代中后期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人的研究则集中在军事制度和战役等方面,却很少从整体上分析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及其战术战略嬗变的因素。唐朝在关内道部署的圈层防御体系制约着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灵州的灌溉系统及其补给路线影响着吐蕃战术的调整,而吐蕃粮秣补给不足则使其分割唐朝领土的战略构想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20.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