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价值链分工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近年来该区域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工业分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构建工业价值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这为构建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枢纽"、以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价值链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助于中亚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工业分工关系,推动相关国家实现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2.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的提出给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其沿线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变为务实推进阶段,在该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发展状况,用实证数据探究沿线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以中心城市发展促进西—兰—乌产业合作,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支点城市一条主线、两重目标、三大重点、四点思路、五项内容的建设体系,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由战略层面落实到位,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带一路”宏观战略背景下,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业战略规划已经成为未来甘肃省开发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更新升级,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制定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战略定位,挖掘丝路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确立战略发展思路,构建战略发展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节点城市将成为其崛起的有力支撑,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8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将节点城市分为4个等级,以经济带现有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桥墩,以节点城市为桥梁,以产业为支撑,确定各个节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定位,促进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利用城市流模型分析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0个城市的对外联系功能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外向部门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总体偏低且呈现东高西低格局,西部段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够突出,较多城市存在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后,从交通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培育和城市流强度结构改善等方面,提出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陕西与中亚展开产业链合作提供了机遇,有利于陕西及中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合作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升级。陕西与中亚地区产业链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综合考虑陕西与中亚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需求,陕西应重点加强与中亚地区在油气能源产业、农业及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合作。对此,陕西应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政策沟通并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完善陕西在中亚地区的投资和产能布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中国制造业从大多承接国际制造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到开始更多地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技术环节。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成为跨国公司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把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具有资源互补、战略互补的基础,旅游合作也已取得了部分进展,目前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位参差不齐、旅游合作基础缺乏、国际旅游流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存在旅游风险等客观障碍,及协调机构权威性不强、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主观障碍。通过以中国为主导开展旅游合作、夯实旅游合作基础、改变当前中国赴中亚五国签证难的局面、深入开展旅游安全工作、提高旅游协调机构权威性开展丝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联合申报与项目扩展、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创建国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统一品牌形象等措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运用集聚—碎化指数、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功能测定模型,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发展均衡度、对外服务功能和产业异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作用明显,但经济实力标准值与其城市流倾向度标准值不匹配,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明显,没有形成互补式发展格局。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在发展中应利用其地域的特殊优势,发展互补型产业,最终形成分工协作、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经济发展切入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如何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对实现甘肃经济的腾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使用态势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对甘肃省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分析,提出甘肃省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发展的机遇与生存的挑战。而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我国现有立法却存在激励不足、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因此,必须首先转变立法理念,由国家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发动社会力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其次,尽快出台国家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鼓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再次,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专门保护体系,在制定历史文化遗产基本法的基础上,建立鼓励区域发展的特殊制度,并通过细化执行规范、明确法律责任等方式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由此,方能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有效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形势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依据、定位、必要性、可行性、挑战障碍、潜在风险、实施路径与未来前景等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存在理论研究滞后、分析层次单一、研究方法传统、研究路径封闭等不足。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社会民意基础强化、政治风险预警与应对、战略支点选取与建设,以及沿线区域合作机制共生共存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喀什特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经贸关系的国际环境之下,喀什特区具备了地理位置优越、与周边国家贸易潜力巨大、通道基本畅通以及国家扶持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在产品结构、贸易结构、企业实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因素。针对这些情况,喀什特区应从改善外贸环境,转变贸易方式、构建物流平台、加大招商引资等方面着手,深化喀什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贸易畅通是全面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贸易合作绩效是衡量贸易畅通的重要指标。该文在分析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现状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导向,依据投入产出系统构建了贸易合作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的绩效水平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效率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合作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其效率水平有待改善;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整体排名变动不大,仅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排名有所波动,塔吉克斯坦的排名始终靠后,其合作效率水平亟需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创意产业作为当今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文章探讨了创意产业的价值及其价值形成的来源,分析和界定创意产业在我国经济价值链中的宏观和微观中的价值定位,厘清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为了与中亚国家建立紧密贸易关系,有必要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补性,研究发现双方总体贸易互补程度不高;贸易互补产业结构单一;仅有建立在初级分工阶段的产业间互补,缺乏体现高级国际产业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据此,认为应该"依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间互补,深化产业分工拓展产业内互补",以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