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各种制度。考察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传承和发展的阶段表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提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战略构想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法制设计,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李龙教授在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方面的建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然要求法学理论为良性的法律运作提供理论支撑和行为指引。李龙教授在这方面成就斐然。本文从人权、法治、宪政和法学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龙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宏观阐述  相似文献   

3.
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论证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促进法学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4.
法治理念与法律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与路径,而法学教育又是确立和传播法治理念,推动和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均已充分说明,法学教育与法治理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两者又是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国的法律现代化,既需要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又需要法治理念的确立与传播,法学教育是孕育和传播法治理念的温床与载体,法治理念则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6.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他是我国新法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 ,是一位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研究李达的法学著述 ,领会其思想精华 ,掌握其基本特点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事业,必然需要中国特色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在发展进程中秉持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传统,确立起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法文化和民族治理研究稳定的叙事论域以及民族政策文本解释、民族法制理论分析、民族法文化学理解读和民族治理实证研究主要理论范式。新时代民族法学的使命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围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核心,全面深化民族法治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是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品格,阐释宣传党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的精神内涵、理论逻辑、实践要求是民族法学持久的学术传统、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显著的知识特征。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框架由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论述、民族区域自治法制论述、民族治理实践论述、民族法文化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论述等命题支撑。要拓展民族法学的理论空间并规划发展路线图,完善民族法学学术生产系统保证民族法学持续高质量学术产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构建。在人类法治文明话语体系中,中国民族法学将一直在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了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同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立足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崭新理论体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取得了光辉成就。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  相似文献   

10.
李达运用朴实化的语言,翻译和著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关的文章,他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开创者,因为他不论是讲授法学课程,还是在法学著述中,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而作.他在法学研究的很多方法以及他的一些提法,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160多年来,经受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实践的严峻考验和理论的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宝贵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是对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和法律主张,更是对法律实践的理性指导,并随着时代和法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13.
马克思认为 ,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这就意味着 ,一个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其演进是由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一切人间法律都必须与之相符 ,不然的话 ,即使可以强行于一时 ,终究会“法将不法”。这种隐藏在法律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内素就是“道” ,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违逆的客观规律。这种“道”与“法”的关系理论 ,即“道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的中国化表述。  相似文献   

14.
德法治理模式作为影响全人类的治理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关注的基本命题之一。德法治理选择来源于顺应时势要求的规则取舍和主辅规则之间的兼容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是契合时代趋势的基本要求的法主德辅模式,也是中华民族法治史上德法治理模式的新型阶段。从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来观照,德法走向一体化将成为社会趋势,"道德法"将成为规则手段演化的必然选项。作为这种趋势的上层反映,国家法治思想应顺应时势,适时取舍,提出全面法治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在"苏格兰启蒙"的思想运动中,亚当.斯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角色,他的思想或明或隐地影响着我们,虽然他更多地属于文化史上的角色,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仍让我们觉得重回斯密理论体系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斯密问题"虽然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末提出并用来质疑斯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背后的理论冲突,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样有益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化女性主义法学以"关系网络结构中的人"为其理论预设。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强调了女性特征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论证了法律制度给予女性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这些独特的观点的最直接理论依据来自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文化女性主义法学将其具体运用于对各种法律制度的分析之中。该学派值得认真关注和研究,因为该学派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构了现代法学的理论根基,并提出了解构之后的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8.
壮族习惯法源于习俗 ,进而演变成习惯法 ,作为调整壮族地区壮族人的行为规范的习惯法经历了由不成文法到成文法的变化。其内容与国家法不同 ,侧重于聚居区内部的稳定 ,一般不涉及国家事务 ,壮族习惯法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从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全面研究 ,从民族融合的深度分析 ,其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宏观仲裁法学研究全部仲裁法律现象,讲求宏观研究思维和方法,是一门包含所有仲裁分支法学的整体学科。构建宏观仲裁法学因能避免仲裁研究的局部化和碎片化、确保仲裁分类的周延性和科学性、实现研究成果在不同分支间的类比和转化以及顺应分支趋同化、立法宏观化、案件多元化、类别新型化的仲裁实践趋势而具有必要性,并在外部法治环境和内部基本要素两方面具备可行性。构建宏观仲裁法学应通过找准学科定位、确立范畴架构、搭建学科结构构建其学科体系,通过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学术传承和创新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为助力构建其学术体系,通过内修话语思想与话语内容、外修传播途径与传播能力构建其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