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各种制度。考察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传承和发展的阶段表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提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战略构想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法制设计,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4.
李达运用朴实化的语言,翻译和著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关的文章,他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开创者,因为他不论是讲授法学课程,还是在法学著述中,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而作.他在法学研究的很多方法以及他的一些提法,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治和法学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经典话语,也是古代和近代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语境为背景,论述了法治和法学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博弈法治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演进性的历史成就之物,它源于社会内部的需求;对法治的需求一方面促进了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自身的强化又需要法学的导引;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法治要求,也酿发不同的法学理论;法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中,尽管坎坷不平,但成果显著。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论证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促进法学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8.
9.
人本法律观揭示了一条规律,即法律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一条原理,即“人是法律之本”;解决了一个困惑,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解读;回答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本法律观既是对人类法律文化遗产的科学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是法律信仰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形式,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包括人本主义、公平正义、物质制约性和法的发展与开放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分别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法律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160多年来,经受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实践的严峻考验和理论的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宝贵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是对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和法律主张,更是对法律实践的理性指导,并随着时代和法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13.
14.
马克思认为 ,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这就意味着 ,一个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其演进是由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一切人间法律都必须与之相符 ,不然的话 ,即使可以强行于一时 ,终究会“法将不法”。这种隐藏在法律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内素就是“道” ,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违逆的客观规律。这种“道”与“法”的关系理论 ,即“道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的中国化表述。  相似文献   

15.
德法治理模式作为影响全人类的治理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关注的基本命题之一。德法治理选择来源于顺应时势要求的规则取舍和主辅规则之间的兼容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是契合时代趋势的基本要求的法主德辅模式,也是中华民族法治史上德法治理模式的新型阶段。从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来观照,德法走向一体化将成为社会趋势,道德法将成为规则手段演化的必然选项。作为这种趋势的上层反映,国家法治思想应顺应时势,适时取舍,提出全面法治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法理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应当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法理学课程分为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在教学理念方面,注重公正正义理念和法的时代精神的统领;在教学模式方面,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对古希腊以来诸多文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它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者的研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以来的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文艺生产消费问题的研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巨大发展。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产生到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的若干论断、命题到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历史影响,研究日趋细致充分。其次,学界由注重对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逐渐向注重深入研究文艺创作生产自身的特征、结构、系统和文艺生产方式变化。再次,由注重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研究逐渐向文艺社会生产、消费研究并重变化。  相似文献   

18.
程序是法治的必要条件、衡量尺度、承运载体、实现保障以及实在过程。无程序便无法治。法治建设 ,应从看得见的程序入手  相似文献   

19.
开展法治教育,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法律基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建设法治型政府提供支撑;做好司法监督,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