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光绪朝有组织地把大批汉民移入蒙旗,大量拍卖蒙荒,使得蒙地发生社会变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汉分治政策最终瓦解。汉族人口的迁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私垦,在光绪朝最终被迫招垦开办蒙荒,在札萨克图王旗夹杂着蒙、民矛盾与纠纷。但是随着蒙汉之间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客观上促进了蒙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多民族生活区域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重庆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重庆蒙古族为蒙元时期蒙古族之后裔,族源甚至还可能追溯到奇渥温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今日之蒙古族.作为外迁移民,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变,重庆蒙古族数百年来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形成了多民族混居、多文化交融的民族格局.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蒙古族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不断实现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与借取,形成了有别于北方草原特色的南方山地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3.
《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开蒙古族长篇小说之先河。作者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大量吸收和借鉴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和借鉴儒家思想,以儒家的"礼"来规范13世纪的蒙古族社会;以"孝悌"、"信义"等思想来规范当时人际关系;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神化真龙天子意象,形成神圣和谐的宫廷龙凤意象。这不仅显示作家的时代理想,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舟曲自古便是氐、羌、藏等多民族栖居之地,自唐以后渐次有汉族民众迁入。伴随着明代的卫所移民,汉族人口大量增长,成今日舟曲人口最多的民族。历史时期,迁入舟曲的汉族群众在凝合道教龙门派、汉传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婆婆信仰",其信仰核心更可追溯到对"周室三母"的崇拜。作为西北地区民间女性崇拜体系之一,舟曲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使"婆婆信仰"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性特征。如今,随着舟曲地区多民族互动与交融进程的加速,"婆婆信仰"已经被汉、藏、羌等各民族共同接受,一年一度的"婆婆会庆"成为了舟曲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重要民俗节庆,甚至代表着该地区信仰民俗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其丰富多彩的仪式背后,蕴藏着诸多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对元散曲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包括对元散曲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北麓是指介于祁连山脉和河西走廊之间的"边区"或番民区域。在历史的变迁以及演进下这一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以藏族、汉族、蒙古族、裕固族为主体的多维民族共生的民族格局。这里不仅是藏族的放牧场,更是藏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多维民族文化互动与生存抉择的交会场。在这片场域下既隐含了藏族与他族的文化互动,还体现了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的博弈。最终在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政权的逐渐渗透下,祁连山北麓藏民完成了由"游民"向国家"编户齐民"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南都学坛》2010,30(1):34-42
自清代统一新疆以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内地人口大规模、持续性地迁移至新疆天山北路。他们大多是官方组织性移民,也有自发性移民。随着内地人口的迁入以及区域内的人口迁移,对此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经济上,大量内地人口的迁入,改变了新疆天山北路原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土地被大量开发,作物种植多样化;内地先进的冶炼、铸造技术则直接促进了新疆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北疆地区逐渐形成了农业经济、游牧经济等多元经济并存的发展态势。随着土地的开发、农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北疆的城镇渐次兴起,其规模由"屯城"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其原有的军事战略功能也渐渐退为其次,商业贸易功能日渐凸显。文化上,内地的文化资源随着人口迁移进入北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族文化、草原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各种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调适,互相借鉴,和平共处,并衍生出新型的多元文化类型。北疆区域内人口的大量迁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劳动、相互交融、和平共处的民族结构,产生了各民族文化和政治的认同感,奠定了近代乃至今天新疆社会的基本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融合。调查显示,当前成都市民族散居区文化融合程度高于冲突程度,整体状态基本良好。然而,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彼此沟通、交流不够仍是影响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因素。需要在尊重与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加强市民化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素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同时,多渠道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大力发展民族贸易,以经济为纽带,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吉林西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它较早成为东北草原一个汉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蒙汉两族在这里长期杂居相处,形成独特的民族关系,体现在蒙汉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上,最为明显的是蒙口语中出现汉语以及吉林方言的使用。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的运用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对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总结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拓跋鲜卑与敦煌早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敦煌早期艺术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都认为那是上承汉墓壁画传统、下启隋唐风格的过渡阶段.即使有人推崇北朝时期的造型艺术具有原始魅力,却没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正动因.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指出:“中国过去的美术史家,往往只注意汉族的美术,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成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应该看到从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曾有人把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看作“五胡乱华”,如今学术界往往突出中原汉族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忽略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事实上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影响是互动的双向运动,从来就不存在纯粹的中原汉族及其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单向作用和影响.我国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敦煌早期艺术(主要指北朝时期)既不是机械照搬的舶来品,也不是中原文化单一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敦煌北朝时期造型艺术的原始魅力与拓跋鲜卑有关,尽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用并不明显,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研究的价值.到目前为止,仅有敦煌艺术专家常书鸿先生提出:“汉族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族相结合而形成中世纪北魏时代的佛教文化艺术”.由于拓跋鲜卑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依据现有的  相似文献   

11.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花儿是西北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在特定的自然地域生态文化空间中,表达个人和群体心理情感及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跨越民族文化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行为和活动。它表达着各民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状态,以唱与听的交流方式传达与沟通自我心灵的呼唤及意识互动体验,是西北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表达,是各族群众交流互动和多元共存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杂剧是元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产生于我国的北方,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元朝的统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吸收了不少汉族的科学文化;汉族人民也通过同蒙古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交往,从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元代杂剧的语言,就是元代北方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蒙古族语言融合的产物。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元杂剧的语言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词和多音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后迁入新疆的汉族移民约300多万人。主要有国家计划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两大移民类型,其中计划性移民主要包括由于分配、支边和随迁等原因迁入的人口。1949年以后的新疆汉族移民呈现出与以往历代移民不同的特点,对于加速新疆社会进程的发展、促进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新疆多元文化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世居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除回族外其它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藏族和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土族也试创了自己的新文字。藏族是我省一大主体少数民族,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藏族比之我省的其它民族相对地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发展滞后。因此,青海的民族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做好各个民族共同工作的同时,主要是指做好藏族的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同  相似文献   

17.
元明清三代,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剧了生态压力,造成了本地区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与隔阂。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关系:土家族一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学习汉文化也较为成功;汉族则自来据有文化和经济上的优势;苗族在本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经济、文化发展都较滞后。要而言之,影响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18.
浅论汉族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汉族与中国北方的汉族,在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甚至在体貌、方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共同尊奉着炎帝和黄帝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炎黄子孙";他们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的图腾,称呼自己是"龙的传人";他们不无自豪地承认自己是汉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传说做科学的分析,可以窥测到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多元起源,及其初始的族体就是由滨海和湖泽地区的渔猎者、沿江河流域拓展的农耕者、从半农半牧转入定居的农耕者,以及从狩猎过渡成的农耕者融会而成,并且共同步入稳持发展的农耕经济文化。这也许就是汉族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广泛民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交流有限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交流只是一个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各有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带有各自的局限性:涉及人口有限、涉及文化领域有限。但由于文化的完整性及系统性,能够使其他人口、其他文化组成部分发生适应性变化。由于参与交流民族各自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流向。教育通过对发展较快民族文化的系统、深入的借鉴,成为加速发展后进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参差不齐的多民族社会追求共同繁荣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史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不仅是蒙古族历史真人 ,而且是经作家汉文化过滤后豁然而立的理想人物形象。作者除了本民族文化的审美把握之外 ,用儒家理想人格及参照汉族文学的人物形象 ,塑造成蒙汉文化双重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