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身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们认为身份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构建的、相互的、可协商的和关系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双方不断协商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一种动态平衡,它会随着交际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跨文化交际和认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共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T·H·马歇尔(T·H·Marshall)将西方对公民身份的研究推送到了极致和顶峰.马歇尔率先使用公民身份的概念,将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发展问题相结合,并详细分析了三种权利.马歇尔对公民身份的分析开创了公民身份理论研究的新纪元.本文试图对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路径以及回响展望进行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外语学习以及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对学习者文化身份具有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呈现中西文化冲突、对新文化身份的反思、操作、以及作为问题解决探索者的“CROSS”文化身份特征。在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以“GLOBALIZATION”模型构建学习者新的文化身份,有助于培育其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有效提升外语交际能力、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热情与抗挫折能力、文化差异校正能力、保持与弘扬传统中国民族文化能力等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文学家、编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在他的翻译文本中建构着自己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跨文化身份。无论是翻译的动机还是翻译的文本抑或翻译的过程,都彰显着林语堂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一跨文化身份的建构,促成林语堂做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传统以来的单纯纸质文字文化形态相对的,由视觉(包括听觉)因素和视觉形态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狭义是指,以电影、电视(包括摄影、绘画等)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和视觉产品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资源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艺学乃至传播学等多种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和重视。成为当今时代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传播学学者杨·瑟韦斯(Jan Servaes)的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管窥西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全貌。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社会语境,参与传播范式,健康传播五个方面展现了瑟韦斯的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时代的文化力和企业文化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经历了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在一切时代,人类的发展都依赖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时代,生产力主要借助政治力而发生作用;在经济时代,生产力主要借助经济力而发生作用。在文化时代,生产力主要借助文化力而发生作用。文化时代的文化力,又突出表现为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极大地放大了企业创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能力,使企业大大提高了自由、自觉活动的能力。企业文化力的培育,成为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企业文化力的大小,成为企业活动能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始于寄居者对东道国文化的适应,而终结于回归者对本土文化的再融入。学界对跨文化适应,尤其是文化冲击或休克现象的研究深入,文献丰富。但对于文化回归者再次融入本土文化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研究不足。与文化冲击现象类似,文化回归冲击或休克现象是回归者对本土文化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心里障碍。寄居者在东道国经历一定程度的文化适应或影响,当他们回国时对本土文化会产生不适应感或不认同感,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症状。文化回归冲击现象由众多因素形成,文化回归冲击过程分不同阶段,而不同性格的回归者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回归冲击症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应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中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作为国家安全的一环倍受人们关注。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来维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从雷庭招和赵健秀到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和伍慧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都对文化身份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解答,华裔美国文学诉求经历了从文化碰撞、认同到杂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文化空缺词已成为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一道不容忽视的障碍。如何有效地处理文化空缺词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及文本的可读性。该文结合杨氏夫妇《儒林外史》的英译本,总结其对文化空缺词妥协性处理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证明:恰当合理的使用妥协有利于成功地进行文化移植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18.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场由经济、科技力量悬殊而导致的文化上的认同危机。通过解析文化的构成可以发现,从文化层面适时倡导中华文化价值观重构,以具有历史血脉与当下联系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提升中国在中华文明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文化软实力,是化解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心理特征与行为价值规范特征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它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指引着中国人的价值行为选择。遵循共性原则、主体原则及前瞻性原则,以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事、对精神的态度可初步构建起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稳定内核,并从文化维、民族维、地域维三个维度构成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进程中,许多西方民族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中,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希望用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统一全球,从而形成文化同一性。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文化的同一性不能形成,推行文化同一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的结局也并没有实现文化的真正同一,反而激起了更大变化的多元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今人类解决“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唐王朝时期,儒家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具有非常显著的开放性;具有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唐王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交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得到确立和基本巩固。"儒家文化圈"因为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具有对和谐的传统追求,在当代现实中仍然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