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观点与批判精神的内在统一。实践观点的要旨就是:立足现实,改变世界,关怀人生;批判精神的要旨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理论,批判自我;二者的统一就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批判的功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以马克思这一哲学观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不仅完成了本人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解读"马克思哲学观"应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一般性规定,揭示了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性等,确立了哲学与非哲学的边界;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的本质、特性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理论品质,突出了实践性、主体性、阶级性等本质特性,从而区分了自己的哲学与别的哲学学说之别;第三个维度是他人对马克思哲学解读所形成的各种"观"。在此,我们认为,有三种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即"文本清理"范式、"现实之路"范式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视野中的管见"范式,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外延。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理念支撑,因此,研究"马克思哲学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哲学观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著作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点的,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具有反思辨、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实践为立足点,还使马克思哲学较现代西方哲学而言更彻底、更深刻,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模式,更具有了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实现了哲学史上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其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任何思想的前提。从根本上说,哲学变革是哲学观的变革,哲学转向是哲学观的转向,哲学冲突是哲学观的冲突。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正本清源式的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和马克思哲学观最为珍贵、最为集中的思想资料,它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并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由感性的人——现实的个人——实际从事的活动建立的东西,实现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他对哲学的认识并非是始终如一的,而是一个肯定——肯定、否定——辩证否定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最终使哲学变成了科学。这一过程既是马克思变革哲学的历程,即他创立新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过程,也是他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革命实践过程。马克思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也不认为他的新唯物主义是哲学。  相似文献   

8.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丰富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9.
哲学观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的一个重要视域。由于不理解马克思在哲学观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也就导致了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对马克思的解读出现诸多混乱。本文试图说明 ,只有从马克思终结旧形而上学并实现哲学观的革命性变革之后 ,才能真正达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内涵 ,由此 ,马克思哲学才能回应后现代条件下“消解形而上学”思潮的挑战 ,其当代性言说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思想中包含对正义理论的考察,但又不同于传统正义理论.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出发考察正义,论证了自由、平等等正义观念不是抽象地独立于历史之外,而是产生于市民社会中,是人们相互交换使用价值而形成的彼此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在道德和政治观念中的呈现.因此,对它们的考察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其放置到产生的历史背景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形式上的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的揭示,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同自由平等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结论.马克思提出,要通过建立民主制的国家来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实行普选制,使国家法律由人民意志确定,由此克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公民与利己之人的分离和矛盾.  相似文献   

12.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远离实践范式而起于主观心意的思辨哲学,只是特种逻辑的自我繁殖行为,只注重自我关切而忘记了时代良心,最终在无奈叹息中迷失了真我;只有基于现实性语境而产生的实践哲学,才能对自身发展的理论困境以及如何以哲学方式求解时代课题培植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担当意识,才能规范和促进时代课题的合理化的科学发展,站在世界观高度对社会变革及其深层矛盾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反思和策略性谋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考察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必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等发展状态。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这几种不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个人观。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探讨和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真理"实质上是指共产主义的实现,即人的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最终消解,从而达到人的异化的消除、人的本质的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历史目标。马克思哲学的真理观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此岸性等三个特征。没有实践性就不可能有真理的现实性和此岸性,实践性是其真理观的基石;离开了现实性和此岸性,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马克思哲学真理观的这三个特征之间,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展哲学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理论热点.但在发展哲学的研究中,马克思的话语并不多见.然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所关注和思考的中心,发展哲学构成了马克思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本文从发展的本质、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尺度、发展的系统、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方法共10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发展哲学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对现实的发展哲学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生态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认为自然的异化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恶化的结果,解决自然的异化必须通过社会变革才能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主要体现为两个转换:"场地转换"和"主体转换"。前者是指从思辩哲学转向历史科学;后者是指从绝对精神转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