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木兰诗》中有一些多音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的作了注音,有的未作注音。如木兰回家后的一段: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裳”与“行”均未注音、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裳.(shang)”和“行(xing)”也未尝不可。“裳”还有chang的读音。在古代汉语中,裳有独立的意义,上服为衣,一下服为裳,裳是指遮蔽下作的衣裙,读作chang。在现代汉语中准确读音应为chang.“行”读作时,有行走、行军之意,“同行十二年”的“行”可以理解为同道而行。读作时,…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它的产生和形成,距现在约有一千四、五百年了。它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流传着。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极其有名。只是木兰其人其事是真是假,诗歌是什么时侯、什么人写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北朝后期写成,记录与契丹之间的战事;一是唐朝写成,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结合平阳公主等形象组合而成。二者争持不下,其焦点在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前的一段话:“《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韦元甫续附入’。”韦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我国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但是,它和《孔雀东南飞》一样,也有一个产生的时代问题为历代学者所争议:有的主魏、晋,有的主齐、梁,有的主隋唐;有的主名曹植(宋人魏泰云:“世传为曹子建作”,见《临汉隐居诗话》)有的主名韦元甫(宋人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说:“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  相似文献   

5.
1880年传教士丁韪良首次将《木兰诗》翻译到西方,其后百余年间,亚瑟·威利、傅汉思、宇文所安、翁显良、许渊冲、汪榕培等中西著名翻译家都推出自己的《木兰诗》译本。本文收集了《木兰诗》的32个英译本,囊括许多前人未曾关注到的译本,是目前学界最为详尽的《木兰诗》英译成果整合。通过将《木兰诗》的英译成果划分为西方传教士和业余翻译家、西方汉学家和专业翻译家、中国专业翻译家、年轻学者和互联网翻译四个时期,对不同时期《木兰诗》英译本的时代语境、译者风格、译本形式等特征进行考辨,呈现了《木兰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译介历程。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也称《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近代中学课本上常见的必读物。一般认为它是北朝时的民歌,没有标明作者是谁,但也看到其中也有经文人雕琢润色的痕迹。北朝民歌相当发达,现存于文献中还能见到的民歌有七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当时少数民族的作品。尤以木兰诗的影响最深远,评价也最高。范文澜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曾提到“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同时他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因之这首诗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倒不必考证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中学课文中脍灸人口的传统名篇,研究讨论《木兰诗》教学的文章也比较多。这里,我就谈谈自己讲授这首诗的体会。《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古体叙事性民歌。教学时,把诗句的意思弄懂是学习掌握这首诗的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帮助学生“翻译文言。”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在文言知识之页上,可以说,他们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他们学习文言文只好以记、背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经过一年的学习,升入初二后,学生有了一点文言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总是立足于记、背,而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简称《木》),贯古通今,辉耀诗坛,与《孔雀东南飞》一道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范文澜高度评价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以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中国通史简编》) 《木》乃千古绝唱,其主旨历代不乏探讨者、研究者。宋代何汶在《乐府解题》云:“木兰,孝义女也。勇不足以言之耳。世之女子,有所感激愤厉,或果於杀身而不能成事者,古盖有之。至於去就终始皆得其道,如木兰者鲜矣。作是诗者,词意高古。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叙事诗。它大概产生、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首民歌,传唱于艺人之口,润色于文人之手,音韵铿锵,歌词优美,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曾被改编为各种说唱材料。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豫剧《花木兰》,就是以《木兰诗》为底本改编的剧本。豫剧《花木兰》,塑造了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巳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试论《木兰诗》的时代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是我国民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府库中的瑰宝。由于这首诗歌流传于民间很久,又经过不少文人的加工润饰,因此诗中的名物、词句的诠释,一向众说纷纭。现结合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诗中的词语作简单的考释。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简称《木》),诗苑奇葩,千古绝唱。今之名人说,《木》诗塑造一个英雄形象,歌颂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慨;宋人何汶在《竹壮诗话》中说,木兰“勇不足以言之耳”。今之名人说,《木》诗冲击“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宋人何汶说,“木兰,孝义女也”,是颂其孝义。《木》诗所蕴情意为何?令人难以情测。但《木》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情节,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现在让我们遵循古人的经验,“披文以入情”,探幽访微吧!  相似文献   

14.
15.
一、“唧唧”辨正此诗首句“唧唧复唧唧”,各家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解释为叹息声。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程千帆、沈祖棻编注的《古诗今选》,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皆主此说。二是解释为织机声,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  相似文献   

16.
笔者按照业师孙继民先生的要求阅读了师祖唐长孺先生发表在《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的《〈木兰诗〉补正》一文,相信大家对《木兰诗》都不陌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只是其中的一节,初中语文课本上这样描述《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作品反映的…  相似文献   

17.
《好了歌解注》并非如脂砚斋批语一样 ,是一一实指《红楼梦》中的人物 ,而是泛指 ,概括世人闹嚷嚷到头来一场空的状况。《飞鸟各投林》也并非如某些红学家所言 :“曲名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而是实指《红楼梦》人物的命运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说贾府衰败之意 ,从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焦仲卿妻》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各种古诗选本也常选入。然则其中的“阿爷无大儿”“阿姊闻妹来”以及“堂上启阿母”“阿母得闻之”等诗句中的“阿爷”“阿姊”“阿母”究应作何解?是值得研究的。课本以及一般的选本与字典、辞典绝大多数都是把“阿”作为名词词头讲,无实在含义,也即现代汉语中的“阿大”“阿张”“阿Q”之类的“阿”。其实是不尽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20.
两首《蝙蝠》诗的蝙蝠形象侯国金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文化产物,同样,言语里的词汇的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等联想意义多半与科学无关而与一文化或该文化的民族心理有关联。奇怪的是,一些词语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里有大致相同的内涵或象征意义,如颜色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