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克亮 《江汉论坛》2022,(10):46-52
元宇宙给予了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想象空间。元宇宙是一个多维的全息图场景,一个创造的虚拟现实劳动场域,也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现实转换的“空间奇点”。在这种主体空间转换下,人的生活世界的交往逻辑、劳动形式都有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更强的情感操纵与生命剥削形式的新数字劳动可能会让人类陷入对生命本体论的怀疑中。只有认清作为技术逻辑与平台资本双重建构的元宇宙,才能走出技术与资本宰制下的人类主体性迷失或退缩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施宇  郑达威 《中州学刊》2023,(5):170-176
作为互联网迭代概念的元宇宙主要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人类在虚拟交往中有可能发生主体异化现象。考察技术谱系可知,从工具导向到机器导向再到智能导向,人类主体依次经历物我齐一、物我分化、人机交互等物化传播的三个阶段。元宇宙属于智能信息驱动的虚拟社交平台,依旧存在数字维度层面技术性对主体性的消解与遮蔽,表现为人类主体在虚拟交往之中容易迷失理性而张扬欲望。为了避免元宇宙的主体异化,需要结合工具理性的技术特征进行基于价值理性的人文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虚拟时代三个阶段。为摆脱主体所受的历史限制,促进主体的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主体与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主体性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实践主体的感性、知性、理性和全面发展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也带来共生共存的感觉麻木、幻想的迷失、主体性的解构等问题。要推动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理念:发展技术、培育艺术理性、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代哲学建立的"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类看似无可撼动的"主体性"地位,但随着科技发展、资本膨胀,人的"主体性"正不断受到挑战。后人类主义提出人的身体将被技术大幅改变,特别是在赛博作品中,这种假设正在改写人类的定义。本文认为以《银翼杀手2049》为代表的赛博朋克作品颠覆了传统的"主体性"定义,在虚拟现实等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主体性"的概念将被重新书写。本文将从影片中人的"赛博格化"与"符号化"入手,分析"主体性"面临的挑战与新生,一个打破主客体界限的未来正在敞开。  相似文献   

5.
虚拟实践作为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从界面技术的发展来看,计算机软、硬件正不断将人和计算机等虚拟现实设备连接得越来越“紧密”,所以,对于虚拟实践应该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认识,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维度(人—机)外,对于虚拟实践中的技术形成的“它者”维度(人—“机人”),以及虚拟实践的主体间维度(人—“机人”—人)也应该给予重视。基于此三维虚拟实践“模型”,我们指出了虚拟实践中的“主体二阶化”现象,它不仅仅直接表现为实践主体与其虚拟“代理”的交互性,还间接指明实践主体与虚拟技术(界面)的“主体间”关系以及具有“主体性”的虚拟技术(虚拟世界)发展的自主性问题,而虚拟技术超越传统实践中介的显著特征正是它能够生成“主体二阶化”中虚拟主体的功能。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内容做出进一步阐释,才能促使我们对虚拟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更科学的预见性,更好地推进现实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虚拟审美     
杨建生  吕在 《学术论坛》2012,35(1):82-87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出现审美化、虚拟化的趋向,导致了当代审美流变,虚拟审美问题应运而生。虚拟审美意识及实践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物质基础。虚拟审美实践方式分虚拟技术、虚拟设计、虚拟空间和虚拟艺术等多种构成系统。虚拟审美推动着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引领着当下精神文明意识的建构,也推动着当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虚拟审美的发展经历了从"幻想远离现实"到"浓缩拉近现实"再到"模拟再造现实"三个阶段,当今虚实一体化世界阶段,电子游戏大行其道,游戏人生的审美意识不断弥散,使当代审美在虚实相生中平衡发展,并重构着正在行进中的人类审美历程。  相似文献   

7.
神经症心理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现了对人自身主体与人类理性的肯定。从捍卫主体性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认同力量 ,而从以生命感性价值来反抗社会理性的角度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异己力量。因此 ,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价值设定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莎士比亚通过具有神经症心理倾向的主人公形象 ,深刻地表达了上述两种现代性对立所形成的危机感和虚无感。对主体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两难选择和迷惘 ,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超越时代的审美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文学创作所构建的审美精神领地出现了被虚拟现实同化的趋势,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文学的虚构问题,重估文学虚构的意义。文学虚构者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异在世界"。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虚构者,以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在意图的节制和引导下,走向了对虚拟沉浸性的超越;第二,文学虚构可凭陌生化的审美方式超越虚拟的符号繁衍中的自我多制的世界;第三,文学虚构能以蕴涵丰富的语言应对虚拟影像制造的幻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一种新型的网络文艺现象得以诞生,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活动方式。网络文艺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法则对以往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它的审美交互主体性、仿像审美客体和虚拟体验审美心理都有着全新的理论特征。揭示网络空间美学理论所产生的变化能使我们以一种健全的心态来认识网络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VRML的虚拟酒店漫游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丰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2):26-27,31
通过对虚拟技术的研究及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学习,完成虚拟酒店漫游系统的构建。对酒店内部结构及场景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以及同VRML和Java等相结合,构建一个生动逼真的三维酒店虚拟场景。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直观地浏览和了解虚拟酒店的现实场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就能身临其境感受优美的海岛风光、良好的生活环境。系统对海南国际旅游岛信息化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审美构形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审美创造的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在头脑中将杂多的材料构成一个“完形”的心理能力。审美构形能力有明显的想像性质,而这种想像虽然是内在的,却又是轮廓分明的。审美构形有着内视听及其整一性和运动感,它是以审美知觉为构架方式的。审美构形能力与审美抽象问题有内在的联系。它相对于模仿,体现了突出的主体性和感性化,而不同于外在形式的物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审美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以审美的方式力图解决人类在上帝死后的价值虚空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确立审美的现代核心位置,肯定了个体此岸高涨的生命热情。马尔库塞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赋予审美以革命力量与政治意义,反叛理性化规训社会,表达其对于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憧憬。海德格尔则从艺术的本源出发,对整个世界存在的真理进行了追问,超越了主体性的限制,使审美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三个理论家分别从个体、社会与存在本体角度出发,在各自思想视域里探析了现代审美的独特功用,赋予了审美独特的现代价值与人学关怀,勾勒出一条审美哲思变迁的明晰线索。  相似文献   

14.
王中原 《天府新论》2018,(2):117-123
数字网络技术进一步剥离了艺术作品的实物性存在,使其成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存在物(比特物),艺术功能的基础由此转变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使得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游戏。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拟性、技术本体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游戏特征所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为美学提供了一个调适自身的契机,从而拓展我们对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仿真的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对高校教学的影响,指出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技术是人的技术,人是技术的主体,主体性自然构成了技术发展的本体论基础;技术发展的“个体化”人本诉求内蕴着人的本质表现样态由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拓展,其极端化发展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性危机;技术发展的“社会化”人本诉求内蕴着人的本质表现样态由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类本质的回归,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第四世界”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第四世界”,是指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信、虚拟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模拟缩合,构建起的一个新天地。它是对赛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它有构成的物质基础信息和网络,有其存在的形式赛博空间和赛博时间,有存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根据;它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质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与波普尔的“世界3”有质的区别,突出展示了其主体性、超现实性、虚拟性和想象性。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历史的发展是同一过程 ,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此同时 ,人的主体性也从对自然、神、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依附转向在他们面前的相对独立 ,从不明确到自由、自觉、创造性主体的真正形成。主体性是现代化的根本 ,现代化是主体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从来都受着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社会历史形态、生活方式及其生成的历史语境或潜在或显在的规约。中西文学史上的工业题材小说,也经历过一个审美及其主体性获得、确立、转变与调整的过程,对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践具有主体性,从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含义上来看,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全部主体性奥秘。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由三重维度构成,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身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三重维度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真正意蕴、科学认识和处理当代现实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交互主体性以及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