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意识与回族凝聚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心理特质的核心部分,中国回族的民族意识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民族群体意识,极强的民族群体意识为回回民族高度凝聚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日,回族群体意识依然在不断抬升,内部凝聚力依然在不断增强,但这种抬升和增强,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维护自身民族的群体利益,不能损害其他民族的群体利益。当代回族调整民族内部结构,树立健康的民族心理,是谋求与各兄弟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集中精力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实现与各兄弟民旋共同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基于外争主权内争民主的抗日战争对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政治动员,也在增强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我者"与"他者"身份概念的民族意识、培育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与发展的公民主体意识,以及促进人们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形式的认同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后,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界在讨论"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的问题时,一些人把目光聚焦于"中华民族意识",认为只有培养和提高国民的民族意识,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并提出了种种培养和提高国民民族意识的建议和主张。尤其是针对当时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或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的民族意识,他们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团结,培养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而非某一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并接受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思想。这是"九一八"后知识界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揭露和挫败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而且在"中华民族"观念及其内涵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和《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部共同发起的一次国际理论讨论会,于1981年5月在匈牙利举行。会议的议题是“二人运动中民族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辩证关系.目前条件下工人阶级底民族意识、民族行动与国际意识、国际行动之形成;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产生了冲击,削弱了中国青少年的公民身份意识、国家和民族意识。迎接这一挑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全球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两大潮流 ,其间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确切地说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使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充分地结合起来 ,掀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藏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正处在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我国藏民族地区来说,梳理和协调好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无疑对藏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清末,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苦苦找寻救国救世之良方。在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后,部分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开始转换视角,将救亡图存的切入点从外在的物化形式转向内在的国民素质,他们通过编撰国人必读的教科书来培养国民的民族认同意识。陈庆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撰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通过历史追忆,叙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融合的过程;通过文化展示,极力颂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情景再现,叙说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国家疆域的广阔。在此,历史教科书已不仅仅是向国人传授历史知识的读本,更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传播民族意识,鼓舞民族士气,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认同感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