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形成的礼文化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孔子以礼文化的教养为思想起点,援“仁”入“礼”,给传统礼仪注入“仁”的新精神。颜回习“礼”体“仁”,以仁贯通天道,不改其乐。孔子、颜回以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孔颜乐处”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范畴,对于当代人的心灵环保,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 ,它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 ,在形式上也不断地完善。一般地说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阶段。一、先秦儒学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 ,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 :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将“克己复礼为仁”作为外在伦理规范 ,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 ;另一方面 ,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的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3.
魏光峰 《殷都学刊》1998,(4):98-100,129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没有给后代留下直接的著述,他的言行主要由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仁”的学说与佛道二家的消极遁世学说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封建统治者、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运用和发展“仁”的学说,致使孔学原貌难辨。因此,有必要以《论语》为直接依据,对孔子的“仁”重新加以述评,以便概括地理解它的原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实质是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追求,这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当下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等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出自于儒家《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它确实代表了以孔子为代麦的传统儒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进一步发生动摇,人们普遍对神的虚幻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神、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了人的价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人关系起源与演变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思想的全部内容不外天人之际和人人之际两大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仁”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有儒家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孔子之前,中国思想大致是以天人关系为主,在孔子以后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主,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 一、天人相通及通天的方式 讨论中国远古时代的思想,最简单而最常用的概括是“宗教”,其实这并非准确。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仁”字不是孔子的创造,以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建立起来的,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本文首先探讨了仁的产生,继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阐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建立;然后又以《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仁的言论为依据,分别从仁的基本含义、仁的历练、孔子本人对仁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论证了仁不仅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其社会理想,是二者的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 “孔子对中国思想之贡献, 即在阐明仁的观念。”那么孔子所阐明的仁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孔子论仁, 常因对日常生活行为的体证而发, 并因人因时因地而别。由于孔子对仁之概念并无思辨性的界定, 所以我们无法从知性的角度来严格地把握它; 又因为仁在孔子的学说中是全德之称, 所以根本无界可定。虽然孔子的仁之范畴不存统一之界定, 然而它却显具统一之特征。通观《论语》一书, 便可察见孔子仁之范畴诸多内涵中所共具的尚情特征。孔子仁学所尚之情, 既包括生命的本真之情…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王佃利,刘宗贤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所以又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形成,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仁学思想的价值导向,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社会倾向性。本文拟对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作一分析,以说明孔子仁学价值体...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说里强调最多的是“仁”,“礼”其次。在《论语》中讲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难怪有些同志说:“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范畴是‘仁’而非‘礼’”。本文亦以“仁”学作为重点,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一点浅见。关于“仁”、“礼”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纷纭。在我看来,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仁”是指人与人关系间的思想原则,“礼”则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伦理,后者则是道德。故本文论“仁”不论“礼”。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孟荀思想内容之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导源于孔子思想。但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时,他们却各具有特色。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着重于完善,从各个方面“述仲尼之意”(《史记·孟荀传》),即从儒家学说的内部来丰富孔子的思想体系。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则着重于突破,即采纳一些儒家以外的其它各派的观点来丰富孔子的思想体系。同一来源,不同的发展,形成孟荀思想内容的异同。孟荀思想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他们同以孔子的学说为宗师。孔子思想的主题是“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和孔子的政治主张加以考察,孔子强调“仁”的目的在于“复礼”。众所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礼乐思想与"绘事后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看来礼和乐都是仁的表现,“依仁游艺”是孔子关于仁与艺关系的基本观点。孔子从仁和礼的思想出发来考察诗、乐与绘画。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并不是前人注解所说的是在绘有彩色布上加以白色条状以成彩纹,而是用绘画在素白的底上加以彩绘的方法,来寓意礼是国家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仁这种质底上的华饰,其深层意义是用礼来维护贵族统治。孔子用礼作为标准来评价诗与绘画,对其后中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出现“仁”有109处,而“创”仅一处。长期以来人们视孔子创立的儒学为泛伦理学,对其“创造”思想鲜有关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创造”一词,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重“生”的思想中发掘出孔子哲学的创造性。本文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四个层面来审视孔子的创造性思想,以期为中国新哲学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子年青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相似文献   

20.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